巴赫西点清晨六点,长沙开福区湘春巷8号,整条街上唯一的店铺:巴赫西点,已经开始散发出甜甜的面包香。
湘春巷是条隐藏在老城区的小巷,因修路封路三年,差不多成了一条死巷,除了住在此处的居民,几乎没有路人经过。
但这并不能阻止,每天大量的人举着手机,跟着导航寻寻觅觅,专程来到巴赫西点。
早上八点,小小的面包店内,挤满了前来购买面包的人。
而负责招待的,是个金发碧眼的德国男子,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给每位前来购买的人介绍每一个产品。
飞涨的物价好像在此不起作用,一份面包不过4—5元,一份甜品不过10元出头。而低廉的售价,并不妨碍出品的优秀。
细细长长的碱水条,咸香酥脆。
其貌不扬的橄榄油面包,凑近就能闻到纯正的麦香味,入口后还有淡淡的橄榄油香。
不同于前厅的吵吵嚷嚷,制作面包的厨房里,却是格外的安静,只能听到模具与台板接触的声音,以及,不时响起的闹铃声。
如此安静,只因为,厨房里面的员工,几乎都是聋哑人。
2000年,德国长大,化学专业出身的吴正荣,是当地制药厂实验室里的核心员工,薪水颇丰。
然而当地一则新闻报道,直接扭转了他余生的轨迹。
当发现,世界的另一端,湖南的“聋儿”因为没能及时接收到治疗,成为聋哑人时,忍不住心底微颤——本来,这群孩子是能有说话的权利的。
眼前优渥的生活失却了颜色,思虑许久,终于下定决心询问妻子:你是否愿意跟我到地球的另一端,做些有意义的事?”“当然。”
2002年,作为“环球救助协会”代表,来到湖南省残联康复中心,以义工的身份,帮助聋儿们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作为康复老师,他敲锣打鼓,以刺激孩子们的听觉神经,手把手教着他们看图说话。
妻子杜雪慧,常常将孩子的手放到自己的喉咙前,让孩子们感受声音的震动。
他们对孩子们的照顾,绝不仅仅在康复方面。
初期他们与湖南残联及相关机构合作,寻找七岁以下的聋哑儿童,利用“环球救助协会”基金,为聋哑儿童做语言康复训练。
但后来,发现许多家庭,因为无力负担聋儿们的康复训练费用,而无奈放弃孩子的治疗。
他们多次飞回德国筹集资金,通过香港建华基金会,以中德家庭一对一的方式,帮助这些困难的家庭解决孩子治疗的费用。
他们用自己所有的能力,为这些孩子多做一些事。
在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他们累计帮助了500多名听力障碍儿童,绝大多数能够说话,还有一些孩子,甚至能和正常人一样沟通交流。
他们为孩子赢回了讲话的权利,甚至改写了他们的人生。
当年他们帮助的孩子也渐渐长大,总能不是给他们送来一些反馈:“我考上大学啦”,“我是班里前十哟!”“你知道吗!我要当妈妈了哦”,“我终于把我最爱的姑娘娶回家啦!”
每次收到这些反馈,夫妻两都是乐开了花,总觉得很好玩,看着长大的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生活,那感觉就像是当了爷爷奶奶。
但渐渐的,吴正荣开始对现状不满。
孩子们光是恢复还远远不够,如果不能养活自己,困难的生活,很难保持他们的尊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食其力的能力。
所以他的新目标就定成了:让孩子们能养活自己,尊严而体面地活着。
经过仔细观察,这些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极强,而且触觉非常灵敏。
而面包做起来好玩,简单容易上手,不如,就开个面包店吧。
2011年,盘下德国老乡在五一路的面包店,从德国请来专业的面包师,招收聋哑人作为学徒,免费学习。
德国面包师在店里呆了4年,直到吴正荣正式出师后才离开。
这四年间,化学专业出身的吴正荣,学会了做20多种面包,20多种饼干糕点。
店里招了6名聋哑员工,2名学徒,员工一上手就开始发工资,学徒不仅学艺免费,还包吃住。
从什么都不会到面包成型,吴正荣手把手教,单单是揉个面团,都会愿意耐心教上数十次。
虽然每次只能带2个学徒,但总归是有两个人可以学到技术。虽然少,但总比没有好。学成出师后,无论是自己开店,抑或是去别的面包店工作,吴正荣都无比高兴。店不大,没想过也没能力再请更多的人,所以只能希望教会更多的人。
考虑到听力障碍的师傅们听不到烤箱响,一直盯着倒计时器眼睛会非常疲惫,所以一般请师傅们做面包,自己负责烤制环节。
而后,因为五一街租金太过高昂,为了减轻运营压力,在湘春巷的深处开了新店。
大幅降低的租金,总算让面包店勉强维持在了保本状态。
虽然这是一家为爱而生的面包店,但出品毫不马虎。吴正荣开面包店的唯一原则,做面包必须用好的材料,不能苟且。
所有的酵母从德国带来,面粉只用固定的供货商,有一次质量不好就直接淘汰。
酒香不怕巷子深,人善心诚则福至。
严格把关的原材料,爱意满满的制作,亲民的价格,让藏在死巷深处的巴赫西点,总是有着稳定的客流。
虽没打过广告,但总是很多人慕名而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吴正荣维持西点店的压力。
而太太杜雪慧依然在助学项目上,同时在康复医院开办了聋哑儿童图书馆,每周来一次,和孩子们一起画画,陪她们玩游戏。
忙完手头的工作,就会到巴赫西点,和店里的工作人员们一起吃饭,也陪陪一天不见的丈夫。
两夫妻每次说起,那些经过治疗康复的孩子,眼底总是闪闪发光。虽然没有自己的孩子,依旧开心异常。“资助的54位孩子,加上面包店里10位,我们可是有64位孩子,我们太幸福了。”
2002年到湖南,至今已经整整15年。
在父母健在时还会时常回国,而今,除了每隔一两年去看看亲戚朋友,其余时候都是呆在中国。
“刚来时从未想过会在这里呆那么久,就像我这辈子都没想到,我居然会成为一位面包师傅。”
“但哪怕方式过程都很意外,但如果可以改变当年的决定,我想,我还是会来中国。
毕竟,看着孩子们渐渐康复的样子,感觉实在是太过美好。”
因为一则信息一次冲动,跨越半个地球,放下过往生活,只为一群素不相识的孩子。
因为心底深处的那抹心疼,背井离乡15载,为孩子们夺回说话的权利,带着他们接受教育,努力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
虽只是一家盈利不多的小店,承载的却是15年来,对听力障碍孩子们所有的关爱。
做一件事不难,难在于坚持,坚持一下不难,难的是坚持到底。
爱无国界,善意是心底深处的柔软,也是最有力量的情怀。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