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晓亮
我们还记得,2007年PX阴云笼罩鹭岛时,厦门人集体出门散步。散步,只为偶遇一位愿意倾听的市长。故事的结果我们知道,厦门之幸———他们终于遇到了那位可说服的市长。
城市因为市长而增光。从这个意义上讲,武汉人是幸运的,他们也遇到了一位与众不同的市长:日前,武汉市市长阮成发痛斥“六连号”事件弄虚作假,坦言这是政府丑闻。(7月14日《楚天金报》)阮成发说,“六连号”和出租车套牌事件,都和“内鬼”有关,“这就是丑闻,是政府的丑闻。”“内鬼”弄权,公众已见惯不惊,所以此事关注点其实在于,阮市长连用的两个“丑闻”。承认“政府丑闻”具有标本意义,是因为在记忆中“政府丑闻”似乎从未在官方辞典中正式出现过。
“六连号”事件标注的权力的链条式溃败,本就是一桩丑闻,随后欲盖弥彰的“55秒发布会”,显露的权力倨傲的神情,更令政府威信扫地。在民间视野里,这是彻头彻尾的丑闻。可在此前的官方语境中,我们看到的只是小心翼翼寻觅各种“脱敏”的词汇来替代“丑闻”二字的努力———直到阮市长如说真话的小孩,一把扯下那件虚幻障眼的新衣。承认丑闻,本不需要太多智识,但在当前情势下却也透出莫大的勇毅。
如今“计划经济”虽已成历史语汇,不少地方政府似乎还遗留了“计划形象”的惯性。这个“计划形象”,是一种由官员主观臆想出的神化了的抽象的“正面”形象。代表这种形象的权力机构,也易产生居于神坛的幻觉,不肯承认自己也会犯错也有丑闻。这显然不符合常识。权力机构由人组成,而人的理性总是有限的,所以权力机构的理性也非无限的。
人尽皆知的丑事,却不敢承认是“丑闻”,不承认权力理性的有限性,只能是自欺欺人。这种荒诞就像之前的未脱敏的“散步”和“喝茶”,也如网络上的一些异化表达一样,其中所蕴含的社会学信息无法让人一笑置之。它表明有某种强力控制侵扰了正常的语言建构,常态表达被迫退入非正常言说的境地。折射于现实,则是一幅稍显凄凉而扭曲的图景。社会学者孙立平先生曾说,健康的社会必须疏通矛盾释放通道,不能让不满情绪无限积蓄,否则将危及稳定。而在“隐藏文本”频现的情况下,很难说这条通道是畅通的。
这里,我们不妨看看外国一些轻松化的表达方式。比如法国媒体通过揶揄政治人物,让人们发现政治并非天然面目可憎,它可以是轻松搞笑的。公开的批评与讥诮,一定程度上反而维护了政治群体、权力机关的声誉。文明政治,轻松生活。只有在这种官民轻松互动中,才能消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戒备与疲态,政治也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温家宝总理说过,没有一个肯听取意见的政府会垮台!所以说,与其苦心经营政府无所不能,永无过错的正面形象,最后弄得破绽重重,反差巨大,何不以最正常的真实面目坦然示人?权力祛魅,打造“阳光政府”和“法治政府”,就得从承认政府丑闻开始。承认权力机构也有丑闻,表明权力也能谦卑地低头,社会生态和法治生态自然更趋于正常。
政府受雇于公众,公共权力运作,必须要有最起码的可说服性和可交流性。权力运行公开透明,知错能改,坦坦荡荡,是最基本的官场伦理。所以权力必须是谦卑的自省的,而非傲慢的,从不反思己过,从不低头认错。执政者只有反躬自省,广纳民意,社会治理才更具理性,公民生活也才更有尊严。
(编辑: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