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微博网友在社交网站发起故事征集: 听说汪峰这周五要在歌手唱《儿时》了,记得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觉得十分有画面感,歌词里每个东西“大白兔、大风车、二十寸彩电…”都是小时候的宝贝,那你的“儿时”又是由___________承载起了童年记忆呢?该话题一经发起,引得无数网友重拾童年梗,争相分享承载自己“儿时”记忆点的故事,一时间,以“儿时”为主题的回忆狂潮潸然前来。而该微博热评中一条“可惜汪峰自己是没有童年的,他的童年只有小提琴”的评论更是惹得许多网友直呼感同身受,称“我的童年最大的特点应该也是没有童年”将此轮怀旧热潮推向白热化。
提及儿时,每个人都迅速陷入娓娓而谈中,这些场景也的确轻易可以击中每个人的内心。70后回忆起儿时,说起“弹珠、陀螺”滔滔不绝,80后在评论中感慨“再也没有老爷爷推着自行车卖的棒冰和汽水了”,90后说“儿时的记忆就是五点半的动画城六点的大风车”。而汪峰早在《存在》音乐记录片中就曾提及自己的“儿时”,1974年偶然的机会下,汪峰被父母发现音乐天赋随即开始接触音乐,同年开始练习小提琴,直至1989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历时15载,对于汪峰来说,童年的确只有小提琴。汪峰母亲也曾在纪录片中回忆“小提琴训练可以枯燥到什么程度呢?光是托琴和拉空弦就需要练习整整三个月”,汪峰也曾自己回忆“也曾像所有逃避训练的小孩子一样想尽各种办法不练”。
而此次被网友誉为《歌手》舞台上“最会选歌”的汪峰,在舞台上演唱的内地原创民谣《儿时》中,却以极富画面感的歌词这样描述“儿时”,“我们就一天天长大,听磁带偶遇榕树下,白衬衫黄昏木吉他,年少不经事的脸颊,还以为自己多伟大,写了诗不敢递给她,小小诗不敢递给她。”和汪峰在纪录片中提到的:手里拿着琴,人却看着窗外,告诉妈妈“外的小朋友都在踢球,都在跑在跳,他们玩的是足球,我也想玩”截然相反。有网友在评论中神点评“所以其实这首歌说是唱给《歌手》,不如说是汪峰唱给自己向往的儿时。”毕竟汪峰曾自己坦诚“也许是在过分重压和禁锢下,开发了自己在音乐方面的潜能,但那个是被动的。”
提及选曲原因,汪峰直言“因为《儿时》的创作实在太出色了,它传递的是纯粹质朴的情感,通篇下来很像童话,非常温馨,我觉得这样动人的音乐,值得被更多人听到。”继上一期交响乐下的布鲁斯民谣之后,汪峰将如何改编《儿时》这首极富“回忆杀”画面感的原创民谣,也引得网友期待不已。
(编辑:张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