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专访印度国家现代美术馆馆长

2015-04-22 14:33:34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

   

作者:陆斯嘉


印度国家现代美术馆馆长瑞杰夫·卢臣


印度艺术家威尔·蒙什么于2014年创作的作品《哈玛拉·哈努曼》

  采访者:陆斯嘉

  受访者:瑞杰夫·卢臣

  印度有着悠久的古文明,这一文明古国的当代艺术又是怎样的面貌?4月10日,“眼睛与思想:印度艺术新的介入”展在中华艺术宫开幕,展览策展人、印度国家现代美术馆馆长瑞杰夫·卢臣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我想强调的是,现代性的背景需要与本地的文化相关联,这就是所谓印度的感知的重要性。”

  印度当代艺术有着怎样的面貌?或许很多中国观众并不熟识。4月10日,一场名为“眼睛与思想:印度艺术新的介入”的展览在中华艺术宫揭幕,展示了24位印度当代艺术家的39幅作品,作品涵盖了绘画、数码打印、装置、雕塑、影像等多个类型。

  本次展览策展人印度国家现代美术馆馆长瑞杰夫·卢臣(Rajeev Lochan)十分注重“感知”对艺术创作的重要作用,他在接受记者专访谈及本次展览时说:“过去30多年,产生了新媒体、多媒体、装置艺术、摄影、数码艺术等等。尽管艺术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内容全部有关于印度。我想强调的是,现代性的背景需要与本地的文化相关联,这就是所谓印度的感知的重要性。”

  记者:这次展览的名称是“眼睛与思想,印度艺术新的介入”。作为策展人,你想借此表达什么?

  瑞杰夫·卢臣:一位哲学家曾说,人与人非常类似又极为不同。对一个创作者来说,任何影像的形成,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创造。所有的相似、相异、主动介入,均是印度艺术的核心,同时是多样性所在。可以说,艺术的历史是不同人对世界观察、得到不同感觉后的呈现。每个国家的创作者对世界的感悟和表现是不同的。我想强调,视觉的语言与视觉的文化是息息相关的,这也是展览所要表现的。

  记者:对于第一次接触印度绘画的观众来说,这次展览是一个很大的跳跃,39件作品全部为现当代印度艺术作品。你能简单地介绍一下传统印度绘画吗?

  瑞杰夫·卢臣:印度最早的绘画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此外,印度的壁画传统以及细密画传统也有极为悠久的历史。印度历史上,在16世纪莫卧儿王朝,将人物肖像作为艺术创作的中心,并运用传统的细密画风格。有一幅收藏在印度国家现代美术馆的细密画,画面上是穿着印度传统服饰的国王与王后。还有一幅画家不详的《枝头鸟儿》,也是非常典型的印度传统细密画,画家充分调动感知,而在绘画手法上从自然主义过渡到现实主义。

  由于印度曾是英属殖民地,印度艺术的发展是非常复杂的,由于受到英国及现实主义的影响。我常常说“感知性”“感知度”,印度的感知度是交错混杂的,既来自外部,又与内部的东西交织,这种混杂产生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记者:这种混杂和交汇产生了发展印度现代艺术的诉求。那么,印度现代艺术发展经历了哪些时期?

  瑞杰夫·卢臣:印度现代艺术与印度国家的民族觉醒和政治变革密不可分,20世纪初,“孟加拉画派”的艺术家们强烈反对长期以来对西方绘画的盲目崇拜,这使得当时的艺术家开始探索印度古代壁画和细密画,也为后来的印度艺术民族主义的运动奠定了基础。

  英属殖民结束、印度独立后,印度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开始思考,迎合英国的审美品位是否就该成为印度艺术发展的核心?他们会发出对身份的反思,问自己,我们属于谁、与什么有关、在地域或区域上与谁更接近?

  泰戈尔是印度艺术民族主义运动的推动者,他建立了加尔各答艺术学院并担任校长。从他倡导的艺术民族主义运动开始,人们对艺术的语言、艺术的感知,艺术的身份有了新的界定,艺术家开始回到印度的土壤,而非简单地复制、模仿欧洲风范。泰戈尔主张拒绝殖民美学,转向亚洲寻求灵感,倡导泛亚美学理论,尤其借鉴日本的艺术。当时的印度艺术家也开始将欧洲学习的经验和感知与印度精神和灵感融为一体,建立起自身对世界的回应。

  另一个艺术运动是“新独立国家艺术运动”,它起源于1947年前,此时,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的身影越来越活跃。这个时期,艺术的重点从郊区转移到城市,四个代表性的城市是孟买、德里、加尔各答和马德拉斯,它们成为印度新兴艺术的主要据点。另外,1937年前出现了印度最早的艺术家团体之一——孟买印度现代艺术组,也可以称为“青年土耳其”,一群年轻艺术家们既追求自己的独立语言、印度的精神,同时不忘以国际化的视野去彰显艺术的风范。

  1990年代标志着印度艺术全新的开端,这个时期随着印度经济的开放和自由市场的介入,以及全球工业贸易的发展,印度艺术一并进入了新时期。这次我们带来的展览,便是展示对印度的“感知”,这些艺术家在诠释个人对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理解。在他们的作品中出现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具有独特性和身份。

  记者:在介绍展览时,反复提到了“艺术的现代性”。在你看来,是什么决定了艺术的现代性,或者艺术现代性的定义是什么?

  瑞杰夫·卢臣:对我来说,所谓现代性是一种感知。感知,不是跟着欧洲主流走,每个个体、国家、文化有自己的定义,我们昔日、今日、将来都会有对现代性不同的诠释。现代性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非常抽象的(表现),或者是(物品)毫无章法地组合在一起,又或者在某一种媒介上喷上鲜艳的色彩去展示(观念)。艺术的现代性来自于艺术家内在的自我最真实的欲望,来自于重重的顾虑,各种各样的社会及个人的问题。艺术家真正选择的是挣脱现存艺术形式的枷锁,重新定义艺术,将艺术以新的面貌示人。

  在担任馆长前,我有36年的教师生涯,亲身经历了印度艺术的转型全过程,有机会和年轻艺术家直接接触,理解他们的艺术创作是如何进行的。有的艺术家,你在他的作品中,同时可以感受到东西方两种文化背景下对现代性诠释的充分释放。

  记者:你亲身经历了印度艺术转型,你觉得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瑞杰夫·卢臣:过去30多年,产生了新媒体、多媒体、装置艺术、摄影、数码艺术等等,你都可以在展览上看到。我想说的是,尽管艺术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内容全部有关于印度。我想强调的是,现代性的背景需要与本地的文化相关联,这就是所谓印度的感知的重要性。

  记者:你如何看待印度的当代艺术实践?

  瑞杰夫·卢臣:当我们谈起当代印度艺术,或者当代艺术,“当代”这个词本身就极具争议,它将人们带入未知的艺术前沿,伴随对未知的恐惧、震惊或感到荒谬,有时物品被做作地组合在一起,在传统艺术中甚至都不能合格地被称为艺术的东西,在“当代”的语境下却或许非常引人入胜。当今的印度艺术家正努力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打破具有束缚力的传统媒介,自我表达和剖析。

  当今社会,我们常常需要为事物寻找原因或解释。但我个人觉得,艺术无需解释,不要理由。艺术究竟来自哪里?艺术是人的思潮,想法的流动,这种流动来到我们的手上,我们的指尖,通过画笔在画布上进行展示。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经历的感知已经不像过去那样时刻敏感,但实际上,经历、经验才是在艺术中真正需要去追寻的,经历是实验性艺术所需要具备的特质。

  时间会再次证明,艺术是一个载体,提醒社会我们身在何处,事物如何发展,我们是谁。这次参展的艺术家选择挣脱既有的艺术形式,充满动力,希望将印度前所未有的艺术种类呈现给大家。

  记者:一位曾造访印度国家现代美术馆的中国学者说,当他看到被官方所认可与推崇的这批印度艺术家的作品时,不能激起他的共鸣,反而是一些扎根在社会、在民间的艺术家所做的项目与作品,更前卫,更具有思想性。这样的情况与中国类似,一方面是被官方推崇的艺术样式,一方面是非主流的带有前卫行动性的民间艺术探索。你怎么看,以及你们是如何从大量的作品中挑选藏品的?

  瑞杰夫·卢臣:我们没有这样的区分,没有“官方”的说法。作为艺术家、作为馆长、作为学者,我要确保这样的界限和划分在我这里是不存在的。有一位印度艺术家侯赛因,他本人受到印度国内的一些限制,但作品依然会被呈现给观众,我希望艺术不要被政治所局限。藏品和展品的挑选完全取决于策展人。

  (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