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年来建造并向民众免费开放了很多大型的博物馆,但是我不知道这些博物馆里面将放些什么,这些博物馆是否能彰显其教育价值。”当我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时,一位资深的博物馆美术教育专家曾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很坦率地说,这正是目前中国的博物馆及其博物馆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毋庸置疑,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及法国的卢浮宫、奥赛等众多博物馆都拥有来自全世界的奇珍异宝,其数量之大、精品之多常常令人叹为观止。姑且不谈这些“掠夺”来的藏品其道义及其文化身份问题,当我们徜徉在人类积累于此的灿烂文明、辉煌历程中时,你所受到的教育是来自于全身心的。
在拥有丰富藏品的基础上,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愈发彰显,这成为当代美国博物馆发展的重要特征。
博物馆和美术馆在结构转型的社会背景里,它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迈向真正的公共性。首先,应该凸现美术馆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教育功能和知识传播功能。17至18世纪,美术馆的起源很大程度是因为西方宫廷贵族和教会的藏品向公众的开放,这种开放真正的背景是平等主义。到了18世纪,卢浮宫的开放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实现,它的哲学背景就是平等主义加上民主思潮和启蒙运动的教育功能。在美国早期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中,博物馆和美术馆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有可能取代宗教机构,成为帮助新移民建立家庭与社会的价值的重要纽带。所以美术馆在一个国家可以成为文化成就的象征,成为精神价值的象征系统。
欧洲的近代博物馆是收藏的产物,美国博物馆最初是仿效欧洲博物馆建立起来的,但很快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创造了诸多“世界之最”。例如: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家专门面向儿童的博物馆(1899年),宾夕法尼亚博物馆是世界上最早开办博物馆培训课程的博物馆(1908年),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家设立讲解员的博物馆,伊利诺伊大学的克兰勒特艺术馆是全世界第一家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网站的博物馆。不难发现,美国博物馆的这些“世界之最”都与教育有关。而且号称“世界最大的博物馆系统”的史密森尼研究院国立博物馆群在国际互联网上统一以“edu”(教育)为后缀。
[NextPage]
1880年美国学者詹金斯在其《博物馆之功能》一书中明确指出:博物馆应成为普通人的教育场所。1906年美国博物馆协会成立时就宣言“博物馆应成为民众的大学”。1990年,美国博物馆协会在解释博物馆的定义时,将“教育”与“为公众服务”并列视为博物馆的核心要素。美国博物馆协会的首席执行官小爱德华·埃博认为:“博物馆第一重要的是教育,事实上教育已经成为博物馆服务的基石。”
由于美国长期以来十分重视艺术教育,例如:哈佛大学从很早开始就要求其政治、法律、商业等专业的学生必须选修音乐、艺术、文学等限制性选修课,使其毕业生无论从事政治、法律还是商业,均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他们不仅经常在博物馆的氛围中受到熏染,而且构建起了自我鉴赏作品的方法。不仅如此,美国的绝大部分博物馆和美术馆都有着力量强大的教育部门。这些教育部除了拥有固定的有着高学历的教育及艺术史论背景的教育人员,同时还拥有一只庞大的义工团队。教育部的导赏员会针对不同的人群和对象运用不同的作品阐释及解说方法。除此之外,博物馆和美术馆还积极地与学校、社区合作,构建一些美术教育课程,提供相应的体验场所和学习空间。
正是由于对儿童教育的重视,美国博物馆被视为“儿童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和最值得信赖的器物信息资源之一”。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古根海姆博物馆,馆方专门为不同年龄段的孩童提供与之相应的美术教育课程,甚至于学校当中的部分课程也可直接在博物馆中进行,馆员与教师之间形成了非常紧密和和谐的关系,互通有无,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
美国博物馆对儿童的重视获得了丰硕的回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民教育思想,从小培养了国民的创新意识,而且许多博物馆的捐赠者都是从小经常去博物馆并对博物馆拥有美好回忆的人。
事实上,当代美国博物馆不仅是收藏中心,也是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学术中心,还是休闲中心和娱乐中心。《华盛顿邮报》称:当代美国的博物馆已经成为“新的城市广场”,举办从爵士音乐会到教育研讨会的各种活动,没有任何别的场所能像今天的博物馆一样把各种不同的人聚集到一起。逛博物馆成为华盛顿居民的一大休闲习惯,每到节假日,国会山附近的各大博物馆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在美国博物馆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有必要省思中国博物馆建设及其博物馆美术教育的相关问题。免费开放博物馆等公共教育文化设施的举措,是中国政府建设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承诺之一,其目的在于增强艺术在我们国家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升国民特别是青少年文化素质。可以使博物馆更加融入社会,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可以提高博物馆的社会贡献率;可以借此机会推动博物馆的自身改革,特别是体制机制改革的提升。对博物馆本身的发展、博物馆整体事业的发展非常有意义。但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培养观众的参观礼仪?中国博物馆如何面对馆藏品尤其是西方艺术品有限的瓶颈?教育应该是博物馆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大部分博物馆教育部门力量薄弱,即便有相应的一些教育活动,但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经验,大多只停留在导赏的层面,如何调整和改进这一现状?除此之外,博物馆与学校、社区尚待形成一定的合作及交流机制,以便更好地展开多方面的教育活动。为此,博物馆的运作模式及教育模式必须有所改变,如何吸引更多的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并爱上博物馆?如何建构博物馆中的教育方案及课程?针对不同的人群,博物馆该形成怎样的教育策略?博物馆如何与学校、社区携手,拓展其教育意涵?除此之外,博物馆还能挖掘哪些资源?这些问题都是博物馆面临的严峻考验,同时也是中国博物馆教育研究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有人说“爱上博物馆,就是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不知道,中国离这一步还有多遥远?
(编辑:范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