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幅画能透过指尖在心里映现出一种奇妙的艺术幻象,那么即使看不见阳光也能感受到艺术的生命力。两会期间,一份提案试图将盲人欣赏视觉艺术品的愿望变成现实,通过展出经过特殊处理的“感觉艺术品”,让盲人凭借触觉也能品鉴一幅名画,欣赏一座雕塑。
“目前,全市有13余万盲人,盲人参与艺术活动不是新颖的课题,但设置专门的触觉艺术场馆为盲人提供艺术教育、艺术享受还没有。”何麟等委员认为,公共文化应该全民都可享受,残疾人也不例外,建议根据本市公共文化设施的现况,设立触觉艺术公共展览场馆区,为盲人参与艺术活动开辟新的平台。
原本需要视觉捕捉的艺术形象如何传递给盲人受众?委员这样设想:将城市标识、雕塑作品、著名建筑和名画作品制作成特殊的展品,在特设场馆内展出,而盲人则可通过全面触摸“感觉艺术品”“观展”,在盲文、电声、温差、气味等的共同帮助下,感知艺术作品,进而获得心灵感受和艺术享受。
在提案中,委员还为“触觉艺术公共展馆”的落地描绘了一个“路线图”:“公共文化规划要把为盲人建立提供特殊文化艺术享受的设置纳入其中;这种特殊设置的全面推出可借助世博会。”在委员看来,世博会是全球的盛会,参与者当然也包括盲人,展区可以为盲人增设参观服务功能,也许还可以为盲人设立一个专门的场馆和园区。“在专门的场馆中,把奥运、世博场馆的模型和一些著名雕塑、名画、书法作品处理成符合触觉特点的展品,再配上气氛渲染,可以让盲人游客全身心地感受艺术品传递出的内容。”
“至于常态性的场馆可以落户文化创意园区。”委员建议,在创意园区内为盲人创建专门的场馆或区域,长期展出“感觉艺术品”。“这样的固定场馆可以承接全市、全国各地区乃至海外的盲人参观者,上海的文化建设、人文关怀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传递出去。”
(编辑:范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