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清政府盲目排外的心态

2010-09-25 09:31:24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作者:贺痴  吕静霞

  提起伍秉鉴就不能不提一下中国历史上的“广东十三行”,你可以不知道伍秉鉴是谁,但不可以不知道十三行为何物。伍秉鉴之所以成为一代巨富,靠的就是十三行被准许的外贸专营权。

  十三行这个一度被后人所忽视的商人群体,曾经在中国中西贸易舞台上扮演过非常活跃的角色——当大清国不得不向外面的世界推开禁闭已久的朱红大门的一丝门缝时,他们就成了掌管这道缝隙的举足轻重的人物。

  清政府盲目排外的心态

  当你随便打开一张清朝时的广州城区图,你会发现城里的街道鳞次栉比,唯有西关一带几乎是白茫茫的一片空地,但是如果你再找来一张近代绘制的广州街道详图,你却会惊讶地发现荔湾行政区的街道比其他任何区的街道都要密集,这里就是当年盛极一时的被描绘成“金山银海”的十三行,也就是诞生世界首富之地。在清朝年间,提起十三行,没有人不知道它的辉煌。

  如今此地仍是繁华的贸易带,左边一律变成高耸的新建大厦,新中国、红遍天、大时代等,都是全国闻名的服装批发市场,每天从这里发往全国的批发量据说有三四千吨,装卸货物的车龙将这里堵得水泄不通,让你时速降低至1公里。

  如今人们仍然可以从广州西关的同文路、怡和大街、宝顺大街、普源街、仁安街这些由洋行名改成的街名中,寻觅到当年十三行一度辉煌的历史痕迹。以潘、伍、卢、叶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十三行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前期的全盛时期,经历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走向衰落,这一发展变化是以大清帝国对外态度的变化为政治背景的。

  十三行兴起之时正值所谓的“康乾盛世”,虽说是盛世,与以往历史上的“贞观之治”却是无法相比的。唐朝对西方世界始终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虚心引进、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不像大清朝这样目空一切、盲目排外。

  与西方国家相比,此时的大清国在经济上更是一落千丈。鸦片战争前,西方国家已有了近200年的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经历了工业革命,进入资本主义急速上升阶段,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科学技术蓬勃发展,渐渐超越了以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为首的伊斯兰世界和以中国(清朝)为首的东方世界。

  而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大清王朝还是以传统的眼光看外国,认为自己是版图最大、最古老、最强盛、最先进的国家,实际上呢,连英国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也不如,而且在统治者的意识中根本没有人权的观念。

  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朝统治者总是以鄙夷的眼光看待高矮胖瘦、黄毛绿眼、鹰勾鼻的洋人,认为他们是低级人种,是缺少高级思维活动的“海外蛮夷”。就是普通的老百姓也有这样的视觉。一位叫汪仲洋的中国文人用文学的笔法描绘了他初次看到的英国士兵:“鹰鼻,猫眼,红胡,肉白得晃眼,双腿不能弯曲,因此不能很快地奔跑,眼睛怕光,因此到中午就没有睁开。”

  清政府自认为是世界的中心,以天朝自居,其他所有国家都是“蕞尔小国”,这种高傲自大的心态可以从十三行公堂上挂有的一幅名为“皇朝山海万国朝贡图”中一见分晓。地图上位于正中央的是大清帝国,面积几乎占了整个世界的二分之一,周围零零散散地分布着西班牙、瑞士、英格兰等若干弹丸之国,地图两边配有一副对联:四海连天万国恭顺觐朝贡,九州动地皇恩浩荡赐贸易。

  当时有一个英国人看了后,为纠正清政府的这种错误认识,打算送给乾隆帝一个地球仪,证实大清国只有巴掌般大,没想到却惹得龙颜大怒。

  乾隆五十八年《内阁实录》记载的乾隆皇帝给英国王的敕谕,真实地反映了清朝政府的自大心理:“我中原数万里版舆,百产丰盛,并不藉助夷货,外来之物皆不过以供玩好,可有可无。中国不必与西方互通有无,开放广州为贸易之区,只不过是大清帝王施恩异域,不忍对外来试谋生之人过于严厉,断绝他们的生计罢了。”

  雍正帝对出国的商人和华侨也极为歧视,他说:“此辈多系不安本分之人,若听其去来任意,伊等益无顾忌,轻去其乡而飘流外国者益众矣。嗣后应定限期,若逾限不回,是其人甘心流移外方,无可悯惜,朕亦不许令其复回,如此则贸易欲归之人,不敢稽迟在外矣。”[NextPage]

  清朝这种自我陶醉、自高自大的心态导致他们轻视对外贸易,对外关系上重“名誉”而不计利益,标榜不与小邦争利。嘉庆十九年的上谕说:“粤省地方濒海,向准各国夷船前来贸易,该夷商远涉重洋,懋迁有无,实天朝体恤之恩”,甚至领土亦“赏给”于“恭顺之邦”。英夷的“呢羽钟表等物,中华尽可不需,而茶叶土丝在彼国断不可少,倘一经停止贸易,则其生计立穷”。

  这种认识对后来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有着直接影响,一向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甚至断绝贸易往来,以迫使洋人“向化”“效顺”“驯服”。给洋人留下的普遍印象是“一方所给的是怜悯和施舍,另一方除了感激和服从之外不得他求”(注:《鸦片战争与林则徐史料选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版,第176页)。但大清朝还是需要朝贡贸易来显示“四海来朝,八方来仪”的气势,表明各藩夷对我天朝的尊重、景仰、臣服,满足皇帝及臣民的虚荣心。不要小看了这种虚荣,中国人一向重面子,万国来朝可以使皇帝及臣民得到极大的满足。

  这种认识和心态使中国丧失了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最佳时期,但也催生了十三行这一代官行事的特殊组织,即外国商人到中国来进行贸易或外事交涉一概都由十三行行商进行经管,限制地方政府和海关官员与外国人的直接接触。十三行对外贸易的垄断性为孕育世界级首富提供了客观的可能性。

    (编辑:郭婧涵)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