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至6岁开始识字到今天,差不多有将近40年和文字打交道的历程。尽管每天都要写一点东西,无论是写小说、写散文、写剧本、写杂文、写专栏或者写一些研究性质的东西,总会觉得每天都在找那些字。有时候在已经具有专业写作身份的人身上,书写变成很自然的,不需要特别运转就可以成就。另外一方面我经常会觉得找不到恰当的、确切或者是有精神的字。
我一直以为我的文字学知识起码够用,但是令人沮丧的是从四年前开始,我几乎用坑蒙拐骗的手法,想办法让我孩子跟我学这个字,学那个字,或者教这个字做另外一件事,可是我的孩子常常凭借着最直觉,最简陋,甚至没有方法和逻辑的方式打破我对于这些字、这些词或者这些意义解释的惯性思维。而且常常也因为这种惯性的打破,使我发现原来我赖以为生的工具——文字,有些时候是非常不堪一击的。
我把教孩子写字的过程记录下来发表成专栏,写成书,已经出版了《认得几个字》,和其他朋友分享。同时我也用这种方式保留我和孩子们学字过程的记忆,常常我会觉得这里面的记忆既融合了文字学实际的内容,也融合了我生活的实际内容。
我举个例子,有一天我开车回家,车上带着两个孩子。这个时候妹妹已经念小学一年级,她是音乐班的,主修钢琴,每天必须弹钢琴。哥哥也在练钢琴,但是他不是音乐班的,所以不需要很勤奋地练。那天是5月,回家的时候天色尚早,我想天慢慢长了,回家可以立刻练琴。我就和儿子、女儿说练琴吧。两个异口同声说不要。路上有20分钟停车,我说你们知道为什么练琴叫“练”吗?两个都愣了。我说练是什么意思?这个练就是生丝必须练成白的。怎么练呢?把它放在滚水里面煮,晒干了以后再煮,煮干了以后再晒。晒的越多遍就越白,煮晒一次为之一练。那个布又光滑,又白,光滑形容一个修辞的清爽。讲到这里,我说“练”不好受。两个孩子都摇头,又要煮,又要晒,当然不好受。
我说“练”还有别的意思。如果爸爸5月1号那天死了,你三年之内只能穿麻布的衣服,而且不能吃肉,连正式的蔬果也不能吃,只能吃非常粗糙的米糠,而且不能出去游玩。我说不过等爸爸死了一整年,你就可以开始穿“练”过的衣服,你也可以吃水果和蔬菜,可以吃一点正式的粮食,这一天有一个名词叫做“小祥”。我说能不能练了?女儿说还不到练的时候,意思是说你还没有死呢。
在这个过程里,我自己体会到很深刻的问题。我跟他们讲的时候,我会反省这么可爱的孩子,你真的舍得让他三年不吃肉,或者是一整年穿麻布衣服,一走路就破了吗?好像不应该,这不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守孝三年,而且守志这件事情如果做不到的话,等于对于父母极大的不敬,这算不算可以保留或者值得保留,或者应该保留的文化呢?
有的时候明明教这件事情,就会联想另外的事情。明明在说文字,可是想到的却是家庭。我可能不是一个成功的老师,大家看我的书就知道了,我是一个非常啰嗦的人,说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从头到尾细细说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不是好事。记得有一次我太太说孩子不会背这首诗,你教他一下。我讲了这首五言律诗的句法、结构、意向、单字的意思和字词的意思和还有隐含的掌故。讲完了我说会背了吗?他说会背了。他上楼跟他妈说,妈,又被他洗脑。
也许孩子不开心,但是我要尽自己的义务。但是我尽义务的过程当中,我觉得有些字的解释可能不够,有些字的解释引申太多。但是无论如何我都试着把我所经历到的,感受到的真实状况,也就是说我和文化之间的冲突表达出来。我更愿意这样说,它是反映一个时时刻刻在怀疑以家庭或者以满足为单位的文化能不能继续传递。越怀疑,在某些事情上我就越坚定;越怀疑,我们在某些事情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情就越有前瞻理想;越怀疑,我们就会走向更多开放的答案。
我另外一个经验愿意拿出来跟没有看我书的朋友分享。四年前我女儿上大班,是放假的日子,我说我们认一个字。我就画一棵树,树上画了一些横的枝杈,枝杈上特别强调了一横,画一个圆圈,横到两个圆圈之间画了两个直线,我说是什么?她说是鸟巢。我说对了,什么意思呢?她说鸟窝。我说这个字有它的读法,是东西南北的“西”。她愣了。我说鸟如果在东边筑巢的话,一大早太阳把它晒起来。结果她就懂了,倦鸟归巢,太阳西落的时候回窝里。这可能说明为什么东西南北的“西”必须向鸟巢借走这个字,本来指的是鸟巢,因为鸟巢大多数盖在西边,古人就借走这个字表示东西南北西的概念“西”。借走之后原来鸟巢这个字无从表达,怎么办呢?可能有相当一段时间两个字共用一个字形,共用一段时间之后必须有分化的必要,因为什么呢?文字必定要表现清楚的概念,于是在西的左边加上一个木字,那就是“栖”。孔夫子栖栖惶惶,拿来形容一个人仓惶。鸟巢有一种让人不安栖的意思,第二次借走的时候鸟没巢了,只有在木头旁边换一个妻子的妻,这个字什么意思呢?树还在,爱在哪筑巢就在哪筑巢,让你有一个确定的读音。
一个字的发展,东西南北,到栖栖惶惶这三个步骤历经不止千年,可是这一个字的历史,以及中国人构造字形的基本原则,以及字和字之间的基本关系大概都有。《认得几个字》这本书89个字,也强调在字和字的运用之外我们能稍稍地介绍或者记录一点关于字的使用、字的发展,以及字在发展使用的过程之中跟社会、背景、环境有些什么故事。我希望透过我跟我一双儿女互动来刺激我的读者对于汉字多一些想法和认识。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