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跃兴
日前,在著名作家路遥去世20年之后,由《西部时报》、《收藏界》杂志社、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西部发展促进会等机构发起的以路遥名字命名的“路遥文学奖”在北京启动。首届路遥文学奖计划于2015年颁出,共设6个奖项,总奖金过百万,奖金不排除社会团体和个人募捐的形式。对此,路遥的唯一继承人、独女路茗茗却明确表示,不同意设立“路遥文学奖” ,也呼吁单位和个人不要为这个活动捐款。
这个文化新闻披露后,“‘路遥文学奖’该不该设立”、“‘路遥文学奖’该办下去吗”,引起了文坛的关注。
那么,路遥的家人为什么要表示拒设“路遥文学奖”?目前,设立“路遥文学奖”的条件还不成熟。因为,设立一个文学奖项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像国内文学界比较权威的“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对文学写作者和读者都有很大的影响,应该在各个方面都比较严谨一些,运作起来也都比较复杂。比如设立的机构、作品的评审机制、评委的选择、活动资金的来源和管理等各方面都应该经过认真考虑和讨论、制定严格细致的方案。
设立“路遥文学奖”,不符合路遥的精神追求。路遥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应该“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他有着强烈的正直感和自尊心,路遥对生活的平和心境,让他一直刻意地远离鲜花和掌声。对于这样一个朴实的人,他肯定不希望背上任何人情的包袱。路茗茗说“我相信如果父亲在世,他也不会同意这么做的。”
设立文学奖的意义和价值何在?我们国内那些在当代文坛,在当代文学界,有着较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文学奖,比如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其旨在都是为了挖掘和表彰那些创作的具有思想高度和艺术水准的优秀作品,体现文学发展的先导性和方向性,增强中国文学的信心和理想,推动文学的发展乃至走向繁荣。
但是,说起现在的“文学奖”,却是屡受作家、批评家和读者的诟病。这其一是“滥”,时常见诸文化媒体报道的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文学奖”,究竟有多少?其影响力如何?恐怕没有多少人关心和关注。其二是“圈子”,或者是评奖者就是获奖者,或者是把奖总是颁给那些“熟面孔”,“小团体”性质、“垄断”特征十分明显。其三是因为文学评奖原则和评奖标准的缺失,导致没有什么公信力、权威性和影响力可言,出现了信任危机……
所以,在对待“路遥文学奖”该不该设立这个问题上,路遥的家人铭记路遥的精神遗产,尊重文学的规律,敬畏文学的精神,他们的认识和态度却是十分清醒、理性、审慎的。
预备设立的这个路遥文学奖涉及了文学创作的六个门类,涵盖的范围仅次于鲁迅文学奖。有的文学评论家认为,这样一个大范围的评奖活动,仅靠收藏文化界的一些知名人士来操办,“明显力所不逮,这种跨界运作,本身就很难专业,更谈不上权威。”的确,从相关规定来看,“路遥文学奖”的主办方资质问题、资金监管、遴选水准,都令读者疑惑重重。事实上,对“路遥文学奖”该不该设立的争执,便主要集中于其是否专业、是否权威这个问题上。路遥文学奖的最大风险来自于规章的约束。《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办法》规定:就主办部门的资质来看,只有党和国家机关工作部门,国家级人民团体、社群组织,才有资格主办全国性的文学奖项。路遥文学奖的发起单位并不符合所陈述这些资质,“这个奖项可能并没有履行相关的申报与审批手续,就主办者的资质与设想来看,有诸多欠缺。”
著名作家张炜曾说,“文学奖和文学一样,要一起经历时间的检验。只有行业里的傻子才会为某个奖赏去奋斗且沾沾自喜。心灵之业如果变成了摸彩和体育赛事一类的东西,那就太廉价了。文学的个人性与深邃性是与生俱来的,它不是热热闹闹的比赛,而需要在深沉的阅读中去领悟,需要在时间里浸泡。”
我们知道,世界上设立的文学大奖不在少数,那些文学大奖的获得者,他们文学写作的初衷和本意却并非是为了获得文学奖,而且一些获得了文学大奖的作家在意识当中,对用文学奖来衡量文学价值是充满怀疑的,这就更不用说有些作家为了文学的平等自由和灵魂的自由精神而拒绝、放弃某些文学大奖的情况了。
那么,“路遥文学奖”该不该设立?该怎样尊重路遥的文学成就,该怎样挖掘路遥对当代中国文学和精神的价值,恐怕不是仅推出这样一个文学奖吧?
(编辑:李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