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天一
近年来,随着手机的全面普及,春节等重要节日的祝福信息铺天盖地,埋头拨弄手机,阅读收发短信,成为一道独特的节日风景,一定程度传递了人们的友情,功莫大焉。
年三十团圆饭后,辞旧迎新,喜气洋洋,一家人围坐一起欣赏春晚时,且每个人都在摆弄手机,无暇顾及荧屏(春晚节目在心中是支离破碎的印象),信息声此起彼伏,有时信息通道不畅,发不出去的情况时而有之,滞后几天收到的亦有之,急得人们直冒汗,搅得人心神不宁,内容大多是信息枪手们提前精心炮制,或在网上下载转发的,这种祝福形式较之没有普及手机之前的电话拜年(还有QQ、微博等网络拜年),省时省钱省力,曾一度为人们津津乐道。
每年的春节,笔者收到和回复的信息有四五百条之多,由此推断,移动公司是大赢家,盆满钵满大赚特赚了。笔者姑且不眼红祝福短信给移动公司带来的巨大商机,但久而久之,对短信内容则有些不同的想法。近几天也看到类似的文章,说到笔者心坎里去了。意思是收到类似短信,有时很可笑,有时哭笑不得。内容与发信息人之间的关系、写作水平、个人身份等大相径庭,真有点不伦不类,有的还稍加编辑,有的则是缺少逻辑关系的移花接木,有的如转发上级文件一般,层层加上了转发者的姓名……回也不好,不回也不好。
我基本坚持给朋友发自己独创的信息,或四言八句的打油诗,或了了数语的短句,言为心声,旨在表情达意,虽然内容不是很完美,没有短信枪手们的机智幽默,读起来也很幼稚,甚至是几句常见的问候,但都是发自肺腑的语言,感到亲切而真实。
过年发祝福信息,此举的确很有创意,一条好的短信,言简意赅,情深意长,令人回味无穷。短信是节日期间重要的友情纽带,拜年期间将短信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短信有启迪人们的智慧之功效,还弘扬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成为茶余饭后的又一话题,也极大地促进了拇指文学的繁荣,是不是中国特色?笔者没有考证,作为新生的文学形式,真真切切是诗词爱好者展示才能的极好阵地。
多年来,笔者工作的单位与众多的单位一样,在岁末年初时,受种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也会印制一些精美的贺年卡,定量分配给干部职工使用。通常的做法是将感谢之类的吉祥用语事先在印刷厂印制好,只留下签名的地方,没有个性也没有特色,属于千篇一律(或称千卡一文)的内容模式,我姑且称之为填空式贺年卡,特别是领导忙碌时,即是填空的任务往往也是由秘书人员代劳了,我认为这样的贺年卡只剩下象征意义……
今年我们单位改革了这种做法,没有印制统一的贺年卡,而是在邮局买回的非常淡雅的贺年卡,我为之击掌叫好,可以不受指定内容的局限,可以针对不同的对象而自由发挥,可以写上一段发自内心的语言,可以留下亲笔书写痕迹,可谓原汁原味的纯手写贺年卡,其艺术价值远比印刷统一内容丰富多彩,同时还具有收藏价值。
试想,每当写上一个贺年卡时,必然是凝神静思,根据收信者的身份和性格喜好,或诗或词或哲理警句,寥寥数语;内容或诙谐或庄重;或以毛笔或以钢笔;或以娟秀的楷书,或以龙飞凤舞之行草……对方收到非公函式且散发淡淡墨香的诗文,欣赏把玩独到的文字内容,兼有鸿雁传书之义,亲切感一定会油然而生,必有如见其人之感。
在电脑普及的当下,在电子邮件、QQ聊天留言、卡通动画、各式微博和转发手机短信铺天盖地的今天,我还是非常看重一年一度、唯一一次给朋友亲笔书写祝福用语的机会。特别是在家书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之后,那么对于这一年一度的传统贺年卡,我更赞赏这种以手书体形式。传统的节日,当以传统的形式。
倒退乎?怀旧乎?不知君以为然否?
(编辑:李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