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隐入人群。当着唱片公司企宣,不吝直言“第一张专辑我不太喜欢”、“要对抗唱片公司”。给读者题字,内容出乎意料,“希望2009年不像金融学家预测的那么糟”。“去年最令人惊喜的女声”王若琳,不但声音有特色,性格也很有棱角。昨日下午,她在与记者的交流中,始终流露出对自己喜好的坚持,这与她低沉淡泊的声音显出很大反差。
歌已“沧桑”人还青春
王若琳声音低沉,选的歌也多舒缓沉静,只听声音很容易以为她历经沧桑。
但她实际年龄小,16岁开始表演,今年8月才满21岁。
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的沧桑感?王若琳说,声音低沉是天生的,但唱歌就跟演戏一样有技巧,可以让自己听起来有喜怒哀乐等感情。
王若琳从小在父亲收集的老歌CD堆中长大,喜欢的歌手是保罗·麦卡特尼、朱莉·安德鲁斯这样的老牌歌手,自己翻唱,选的歌也多是《Vincent》、《玫瑰玫瑰我爱你》这样有些年头的歌。她说,“这些歌能满足大众,我自己也喜欢。比如《Vincent》,我喜欢它的意境,很美。而《玫瑰玫瑰我爱你》,无论怎么编曲都好听,是首令人开心的歌曲,我也一直喜欢。公司说要选些经典老歌来翻唱,我一听他们选,吓死了,赶紧说我自己来,最后选了这几首。它们受大众喜欢的程度很高,可以满足大众的需求,而我自己也喜欢。能把它们放在专辑里,我很高兴”。
英文熟稔中文生疏
王若琳的专辑,英文歌比中文歌多,她对英文歌的演绎也更受肯定。跟她相处几分钟后,立刻理解这是为什么——在美国长大的她,英文比中文熟练得多。走到本报大厅,助理看到“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念了出来,她完全不解其意,马上用英文发问。题字时,必须得助理先写一遍,她才能“照猫画虎”写出“长江日报”四个中文字,其余的部分,从祝语到签名,一律英文上阵。
唱歌时也是这样,她觉得用英文表达内心想法会更准确。她还直言,自己专辑里的歌原先基本都是英文的,填成中文词只是为了卖给卡拉OK公司,因为人家不买英文歌。“我做歌手不是为了让大家满意、满足别人,主要还是为了自己高兴,自己不高兴,就没什么必要出唱片了”。
外表朴素内心“叛逆”
除了从香港演唱会上带过来的一手五彩指甲和一双红白相间的船鞋,王若琳的外表十分朴素:不施脂粉、不戴首饰,衣服从上到下都是灰色。不但外表不像艺人,她到现在也不想做艺人,最主要的原因是“刚开始对这个圈子有些好的憧憬,但真正进来就发现蛮困难。尤其大唱片公司被商业元素影响到,要与之对抗,需要经验”。
王若琳常被人称为“亚洲的诺拉·琼斯”或是“台湾的小野丽莎”,但她既不喜欢爵士也不爱Bossa nova,真正喜欢的音乐风格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比较古典摇滚和民谣摇滚的东西,最常听的是披头士和皇后乐队,自己写的歌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有童趣,但又对贪婪、自私等现象进行反讽,有黑色幽默色彩。
就连录歌,她也不喜欢太当工作那样站在录音室里一遍一遍地唱,觉得那样太无聊。她喜欢的方式是跟乐队在一起,觉得是在“玩”音乐,会更投入。
歌迷惊为天人的第一张专辑《Start From Here》,她自己的评价是“不太喜欢”,因为“不是我喜欢的类型,而我自己想做的音乐没机会做”。到第二张专辑,她亲自参与制作,终于可以多放些自己喜欢的东西。
她还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最让她高兴的评价不是老爸、金牌制作人王治平的叫好,而是一个合作乐手的评价,“你在亚洲乐坛上是一个很叛逆的人”,“他的意思是你想做的是不属于这个市场的,但仍然做出来了”。
(编辑:许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