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全国总决赛正式启动。在华南赛区一等奖作品中,有一首《我的中国》演唱者使用的竟是美声唱法,多少让人有些诧异。“还有作品用民族唱法呢!”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作曲家徐沛东说,“我们就是要不拘一格挑选好歌,不管什么唱法,只要能入耳、入心,就是好作品。”
央视直播14场总决赛
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共同主办的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于去年6月启动。截至2009年2月17日,全国各分赛区的选拔赛全部结束。七个分赛区分别是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北、西南赛区,以及总政、武警、中直各单位的“第七赛区”。
大赛共收到参赛歌曲25000余首。经专家听评和大众投票,最终有209首歌曲入围全国总决赛,筛选比例可谓百里挑一。大赛组委会将从5月8日开始,陆续在中央电视台直播14场总决赛,如此规模远超2008央视青歌赛流行歌曲单元的4场直播。大赛最终获奖作品将于5月23日在一场大型专题演唱会上亮相。
作品题材“很热闹”
说起209首入围总决赛的歌曲,徐沛东用了三个字“很热闹”。“儿童歌曲、婚礼歌曲、思乡歌曲、农民歌曲、亲情歌曲……作品题材简直太丰富了,而且都贴近生活。”
地方特色鲜明,是大赛的又一特点。徐沛东说,西北赛区很多作品充满陕北民歌风味,西南赛区很多作品融入了西南边陲的风格,华南赛区则比较追求时尚化。他还发现,在一些作品中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创新运用让人耳目一新,也给流行音乐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考和启示。
如今的流行歌曲创作,有一个“越写越复杂”的趋势,很多作品由于太过注重技巧而显得生涩、做作、矫情。而此次大赛中入围总决赛的很多作品,恰恰凭借简单、朴实的风格胜出。“一首优秀的流行歌曲,应该能做到好听、易学、爱唱,这样利于它的传播、传唱。”徐沛东说,“有些歌听起来比较‘下里巴人’,但贴近大众心理。大众的需求才是艺术家的追求。”
残疾作者摆摊儿征曲
“上至80多岁的老人,下到10岁的小学生;从业余爱好者到专业词曲作者,都积极踊跃地投入到大赛中来。”西北赛区组委会负责人、陕西音协副主席尚飞林说。他觉得这种自下而上的征集方式,打破了所谓“体制”的界限。
华南赛区组委会副主任、深圳音乐家协会主席熊家源介绍说,曾有一位残疾词作者拄着双拐来到协会投稿。可是按照大赛规则,仅有词还不行。于是过了几天,这位作者在音协门口摆了个摊儿,为自己的词作征曲。“当时我们都很感动。从这可以看出,大赛真正调动了最广泛的民间智慧。”
“作者参与度高,观众的关注度也高。”华东赛区组委会负责人、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副总裁滕俊杰说。各赛区均开通了群众投票渠道。据统计,全国有近4000万群众参与投票。
“有几首能传唱就满足”
此次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流行音乐赛事。尚飞林说:“在经历了1990年后的‘原创荒’以及后来的网络歌曲泛滥、作品众多但优秀者寥寥的情况后,我们发现,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从源头着手,鼓励创作、引导创作。”作曲家谷建芬直言:“这么大动静儿办这件事,就应该能出作品、出人才。如果到最后没留下什么歌,那就是走过场了。”
另据徐沛东透露,今后音协还将继续举办类似的歌曲创作比赛。“真正优秀的作品要经得住时间考验,而要改变流行歌曲创作现状,单靠一次比赛不可能实现。至于这次大赛,能够传唱下来几首好作品我们就心满意足了,因为在如今这个文化多元、口味多样的时代,红一首歌很不容易。”
(编辑:许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