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当我在阿姆斯特丹出道的时候,台下观众全都是花白头发;现在我老了,我发现观众们还都是花白头发,我真心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听音乐会。”2月13日上午,耄耋之年的指挥大师海丁克在国家大剧院面对媒体时说。
海丁克大师的感慨让人心头不免有些沉重。那么,真的如其所言——古典音乐吸引的多是“白头发”吗?似乎并非如此。
远的不说,先看看刚刚过去的13日、14日,芝加哥交响乐团在大剧院举行的两场演出。座无虚席的音乐厅里,绝大多数观众都是中青年人,其中还有很多稚气未脱的孩子。曲毕,当海丁克大师面向观众席一次又一次谢幕时,一张张年轻的脸庞映入大师眼帘,来自年轻观众的喝彩不断回响在大师耳畔。音乐会结束后,海丁克对前来祝贺的大剧院领导表达了自己在北京看到这么多年轻观众热爱古典音乐的欣慰和喜悦。此时的他发现,自己的“海氏理论”有些过时了。
年轻,能否与古典同行?80后古典音乐发烧友、乐评人唐若甫说:“其实我身边有很多与我同龄的年轻乐迷,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群体。我们以网络为途径,以唱片店和音乐厅为据点,欣赏古典音乐,交流分享各自对音乐的感觉。”
“普及古典音乐,从娃娃抓起,从年轻人做起。”曾经听到过多位国内交响乐团负责人说出类似的话。也因此,像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等,在制定乐季演出计划时,都会专门辟出一段时期到高校乃至中小学校园进行演出。
此外,一年一度的北京国际音乐节也会将一部分舞台搬到大学校园,而且颇受欢迎。还有的大学生干脆主动跑到音乐节来当“义工”。记得2005年音乐节上曾遇到北大数学系的一位男生。“很高兴能为音乐节服务,关键是还可以趁机蹭听几场音乐会。”他说,“我们很多同学都挺喜欢古典音乐,不过当学生的都没多少零花钱,所以一般是通过网络听音乐会,而不太经常去音乐厅听音乐会。”
也有很多资深乐迷、乐评人走入年轻人当中,用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引领年轻人跨入古典音乐大门。乐评家陈立就曾到北大、清华、中央美院等地举办过很多场古典音乐视听讲座,带领他们感受音乐的美妙,引起兴趣的同时消除欣赏古典音乐的心理恐惧。“现在的年轻人可都是古典音乐市场的潜在观众群,得好好挖掘培养。”他说。
与此同时,很多高校自己也会组织古典音乐普及活动,比如人民大学就每周四定期举办“爱乐爱”主题活动,演出与讲座结合互动。该校徐悲鸿艺术学院教师、中提琴演奏家齐悦说:“我们的活动吸引了很多法律系、新闻系的学生,他们很多都是古典音乐发烧友。大学生已经成为古典音乐欣赏的一个重要群体了。”
交响乐团、音节机构、学校以及音乐人的引领、催化作用,好似撒下的一把胡椒面儿,勾起青年人对古典音乐的胃口。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关峡已经注意到,如今北京古典音乐市场的观众群正在日趋年轻化,逐渐改变了过去以中老年为主流群体的传统结构。尤其是国家大剧院的落成开业,带动了一批全新的古典乐迷。且看一个数据,大剧院开业一年来,“艺术之友”和“音乐之友”俱乐部常年会员已达6000余人,其中年龄在25岁至50岁之间的人数占80%以上。
(编辑:许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