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琵琶的手在空中乱舞;吹笛子的身体左右扭摆;拉二胡者禁不住跺脚。近期,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一流剧院的民乐演出舞台上,以往只有在女子十二乐坊之类“插电”的通俗新民乐演出中才看得到的景象频频出现。面对传统意义的演奏家们越来越“离谱”的表现,台下观众开始按捺不住,议论纷纷。被某些专家称为“民乐演出的最后一块净土”,传统样式音乐会中有没有必要大“秀”肢体语言?这个曾经不容争辩的问题,在时下的观众中却解答出不同的“声音”。
音乐殿堂频现“搔首弄姿”
一位北京老观众这样向记者形容他在国家大剧院一台经典民乐音乐会上的观感———“上海民族乐团弹琵琶协奏曲的小伙子很有感情,但是,一阵铿锵有力的弹拨后,他的手竟然举在半空,在大乐队伴奏时像跳伦巴一样挥舞着,好久都不落下。我暗自琢磨,怎么十二乐坊的通俗民乐风,也传染给了传统大乐队?”
相仿的“意外”,在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广东中山音乐堂等艺术殿堂都开始出现。观众们发现,除已经电声化的新民乐演出外,如今中国经典民乐音乐会不但演员们着装时尚,肢体语言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夸张了。
民乐不拒“表演”会更好看
相比于年长观众群的“看不惯”,年轻观众则对这一现象表现出“无可无不可”的宽容。两位从没看过大型民乐音乐会的大学生认为,演员们的肢体动作很有意思,“跟歌手即兴来两个舞步没什么本质区别,只是让演出更好看而已”。他们觉得,能够容纳各种不同风格的演绎,会让人感觉民乐演出的殿堂“很开放”,也会吸引更多人尝试走进来“看”民乐。
几位热衷于观赏东方雅韵民乐“下午茶”的沪上白领观众认为,作为演艺样式的一种,民乐演出从根本上无法拒斥“表演性”。但在度上如何把握,则应视曲目风格、演奏技巧、外形条件区别对待。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演员明明“动”了,却让人感觉不到刻意在表演;而有些演奏者只要一出手,就会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原因。
脱离内涵“作秀”易成“做作”
上海音乐学院民
著名二胡演奏
(编辑:李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