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百老汇经典音乐剧《音乐之声》要来深圳演出了。此剧自1959年开始公演,迄今已半个世纪。它获得过托尼奖、格莱美奖、奥斯卡奖,但比这更重要的是,它获得了全世界观众的喜爱,至今唱演不衰。这部剧为何如此成功?它的持久魅力何在?对要打造音乐剧基地的深圳,《音乐之声》作为一个案例,从创意、制作,到市场推广都值得研究和借鉴。
“细品《音乐之声》”系列深度报道期待与各位贤达共解该剧成功之谜。
有人说《音乐之声》与《猫》和《歌剧魅影》并称为“三大必看音乐剧”,而《音乐之声》是其中当之无愧的“老大哥”。
灵感来自普通一家人
自1959年诞生至今,《音乐之声》在世界各地上演了2000多场,并获得6项托尼奖;1965年,电影版《音乐之声》在第38届奥斯卡颁奖礼上获得10项提名,最终囊括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5项大奖;
辉煌的“履历”让《音乐之声》成为了百老汇的象征。而这部音乐剧的灵感却是来自奥地利普通的一家人。
海军上校特拉普男爵在战争结束后,失去了他的妻子,家庭教师玛丽亚陪伴着他的7个孩子,音乐成了一家人的爱好,在1935年的萨尔茨堡音乐戏剧节上,他们的家庭组合获得了合唱比赛第一名,此后他们被邀请做欧洲巡回演唱会。特拉普男爵去世后,玛丽亚和孩子们又继续开始了“走四方”的演唱生涯。在一次表演中,玛丽亚给观众讲述了特拉普一家的故事。音乐会刚结束后,便有人建议玛丽亚把这个精彩的故事写成书。1949年,《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出版了,此后,以此为原型改编的《音乐之声》诞生了。
用歌声打动了所有人
1958年,美国音乐剧泰斗理查德·罗杰斯和奥斯卡·汉姆斯坦把《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改编成音乐剧。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合作写出了四部音乐剧,《音乐之声》则是两位巨匠合作的最后一部也是最出名的作品。经过一年的筹备,《音乐之声》于1959年11月16日正式上演,造成轰动,不但连续演出1443场,并获得6项托尼奖的殊荣,其中包含最佳女主角奖、最佳音乐剧奖等重要奖项。
1961年,理查德·罗杰斯带领剧组成员开始了全美的巡演,并大举“入侵”伦敦,该剧在宫廷剧院演出超过6年,并保持了美国音乐剧在伦敦西区演出时间最长的纪录。
中国原创音乐剧《蝶》的制作人李盾曾经到美国、英国考察音乐剧,对《音乐之声》相当熟悉,他说:“与3月份刚刚在深圳演出的《猫》不同的是,《音乐之声》是地道的美国百老汇产品,而《猫》是从伦敦发起走向纽约的。《音乐之声》中大量女声合唱以及适合孩子演出的角色,都使得《音乐之声》成为社会活动和学校演出中最受欢迎的作品,在美国和加拿大,每年有超过500场这样形式的演出。”
剧中几首在全世界流传的主题曲——《音乐之声》、《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哆来咪》以及《晚安,再见!》等,都成为了50年来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李盾认为,音乐剧是集音乐、舞蹈、话剧、布景等元素于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而《音乐之声》正是这样一台典型的音乐剧,其活泼、丰富的特性与深圳这座动感都市的特征非常吻合。他说:“我看过真实的玛丽亚照片,虽然并不像音乐剧和电影中那样漂亮,但她带领孩子们在战争中用歌声打动了所有人,这是最令人感动的。”
因为有“爱”征服世界50年
曾执导过中国版《音乐之声》的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钮心慈,听说《音乐之声》要到深圳演出时高兴地说:“深圳是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年轻而勇于接受新鲜事物,音乐剧在深圳,一定能找到很多知音,尤其是像《音乐之声》这样原汁原味的音乐剧。”
回忆起自己与《音乐之声》的缘分,钮心慈感慨不已。1998年,她执导了中国版《音乐之声》,当时还担心国人是否能接受音乐剧的形式,结果却发现人们对音乐剧的热烈反应超出了想象。此次来深圳演出的《音乐之声》是1997年的重排版本,是最原汁原味的演出。钮心慈说,《音乐之声》属于戏剧型音乐剧,它具备鲜明的歌舞轻喜剧风格、复杂抓人的剧情和通俗优美的音乐。“由于剧情连贯、清晰,观众们只要知道《哆来咪》、《雪绒花》等歌曲,就能够在现场深入其中,而不需要特别地补充背景知识。”
曾经在百老汇观看过《音乐之声》的钮心慈说,观众在现场可以充分领略到艺术感染力,演员们的头发中藏有针式麦克风,音响非常逼真,而且舞台的转换也非常神奇,像变魔术一样,转眼间就转换一个布景。
风靡全球50年,《音乐之声》的经典不仅在于精彩演唱,更在于其宣扬爱的剧情。成龙的这番话可以作为《音乐之声》的魅力注解,“我经常被问到最喜欢什么电影,可能他们认为我应该喜欢带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我最喜爱的电影却是充满温馨的《音乐之声》。因为在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挚爱之情。”
(编辑:李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