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歌唱家莉莉·帕西基维
芬兰指挥家
西贝柳斯纪念碑
每一个民族的音乐,一定是本民族的解读才最为接近。那么,谁来解读西贝柳斯?6月16日,被誉为“芬兰古典音乐的旗舰”的芬兰乐团将由朱卡·佩卡·萨拉斯特执棒,在星海音乐厅演绎极少亮相的“芬兰民族之魂”西贝柳斯的《第六交响曲》以及他的5部声乐作品。而在这场以西贝柳斯作品为主色调的交响音乐盛宴之中,还将奏响西贝柳斯最崇拜的音乐家贝多芬(听歌)的《命运》。本报记者 王振国
当代诠释西贝柳斯的权威
巴洛克时期迄今,北欧斯堪第纳维亚地区的国家中只有挪威的格里格和芬兰的西贝柳斯是大家所最熟悉的。德彪西曾说:格里格的音乐就像是“包着雪的粉红色软糖”﹐但西贝柳斯可不一样。他的音乐没有雪花飘舞期间的安适浪漫,没有美丽冰池塘上惬意的华 丽景致,也没有沉浸在圣诞佳节欢乐中的自我陶醉,只有存在冰天雪中尖锐刺耳的声音与残酷的现实,迭雪覆冰的森林以及欲摧毁一切的无情暴风,既呈现了北欧的凄绝景色,也刻画出人类心灵的荒原。作于1923年的《第六交响曲》加入了芬兰的民间音调,其四部乐章音调一致,就是运用了多里亚调式——即古卡雷利亚芬兰歌曲中结构严格统一、表现民族特质的中古调式,旨在强调芬兰为独立自由而不屈抗争的精神。
极少上演更增加了《第六交响曲》的神秘性,在星海音乐厅奏响的这部《第六》即将揭开它光环下的面纱,这次音乐会的指挥朱卡·佩卡·萨拉斯特,是当代诠释西贝柳斯作品的权威之一——他与芬兰广播交响乐团合作录制的西贝柳斯完整交响乐作品集是众多乐迷的典藏。
朱卡·佩卡·萨拉斯特曾任BBC交响乐团的首席客座指挥,和他合作的名团包括伦敦爱乐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维也纳交响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斯卡拉爱乐乐团、慕尼黑爱乐乐团、德国科隆西德广播交响乐团、瑞典广播交响乐团、鹿特丹爱乐乐团等世界顶级乐团等等。
芬兰语演唱的歌曲
西贝柳斯的作品并不仅仅是乐队作品,同时还有为数众多的声乐作品,尽管其中运用瑞典语歌词的占多数,但他的许多叙事曲性质的声乐曲则采用他所喜爱的民间神话或爱国题材,并用芬兰语演唱。本次音乐会上,芬兰国家歌剧院的首席独唱演员、女中音莉莉·帕西基维将演唱五首西贝柳斯的歌曲,将为乐团的这次羊城之旅添上一道绚烂的彩旗。
莉莉·帕西基维此次献唱的是西贝柳斯的著名歌曲:《芦苇沙沙响》(Saf,Saf,susa, Op. 36, No. 4)、《与情人会面后归来的姑娘》选曲(Flickan kom ifran sin alsklings mote, Op. 37, No. 5)、《三月雪中的钻石》选曲(Demanten pa marssnon,Op. 36, No. 6)、《初吻》选曲(Den forsta kyssen , Op. 37, No. 1)、《春之舞》选曲(Varen flyktar hastigt, Op. 13, No. 4)。
除了演奏西贝柳斯之外,本场音乐会的另一曲目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相信这是西贝柳斯九泉之下最大的安慰。据了解,这位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生前崇拜贝多芬高于其他一切作曲家。
延伸阅读
西贝柳斯关键词
雕像
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街头,各种精美的雕塑随处可见。而芬兰人最引以为自豪的,还是芬兰“音乐之父”西贝柳斯纪念碑。纪念碑位于海边的西贝柳斯公园里,阳光下,这座由600多根银色不锈钢管组成的纪念碑,熠熠闪光,酷似一架巨型管风琴。海风吹来,气流穿过钢管时,就会发出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的鸣响,仿佛是大自然在演奏音乐家的作品。在一旁的赤色岩石上,一个巨大的头像颦眉凝神,再现了作曲家生前创作的神态。这座充满浪漫色彩的雕塑,是芬兰著名女雕塑家希尔图宁花了6年心血,于1967年在西贝柳斯逝世10周年之际完成。
高寿
西贝柳斯(1865-1957),是西方音乐家里少有的高寿者。有人说,把莫扎特、舒伯特、比才三个人的年龄加在一起,比他的寿数也多不了多少。西贝柳斯活了将近一个世纪,他曾生活在瑞典统治下的芬兰,后又经历沙皇时代的俄罗斯统治,还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
在音乐家里,很少有人能够健在人世时就取得极高的荣誉,而西贝柳斯却做到了。芬兰政府对他恩宠有加,在芬兰有西贝柳斯大街和西贝柳斯公园,赫尔辛基大学音乐学院改名为西贝柳斯音乐学院。人们每年在这里举办“西贝柳斯音乐节”,“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更是国际音乐界公认的高水平比赛。
《芬兰颂》
芬兰从未间断的民族独立运动,激发了西贝柳的爱国热情,他创作的音乐,被视为“芬兰民族之魂”,特别是著名的管弦乐《芬兰颂》,起着几乎与国歌一样重要的作用,甚至当芬兰国家冰球队1995年夺取世界冠军之后,激动的人们一致要求歌唱《芬兰颂》而并非国歌。据说,在芬兰以外的国度,如果有人过于随便地演奏《芬兰颂》,就会引起芬兰人不快。
贝多芬
在音乐界,人们称赞西贝柳斯“具有贝多芬的逻辑,柴可夫斯基的风格”。他十岁就创作了第一首作品,即为小提琴与大提琴而作的小品《水滴》。1893年,28岁的他创作了《卡累里阿组曲》,这标志着他的创作真正成熟了。之后的10年是他的创作旺盛阶段,现存于世的那些被称为“交响诗”的作品,大都创作于这个阶段。
西贝柳斯生前崇拜贝多芬高于其他一切作曲家,而与其同时代的很多人相信,未来西贝柳斯的名字会列在所有时代的伟人之中,而旁边就是贝多芬!
艾诺拉
在赫尔辛基附近的耶尔文佩,以西贝柳斯妻子的名字命名的艾诺拉(Ainola)湖滨小屋宁静而安详。西贝柳斯夫妇在这里共同安度晚年。据说,晚年的西贝柳斯一点也不寂寞,他要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来访者,还要与他的15个外孙和21个曾外孙共叙天伦。
(编辑:李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