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大剧院里座无虚席,中国首届大型音乐季——“中国交响乐之春”拉开了帷幕。北京交响乐团作为此次音乐季的首支演奏团队,上半场演出的全部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有豪放欢快的藏族舞曲《热巴舞曲》,独具地域和民族风情的《中国民歌组曲选曲》以及专门为北京奥运会准备的《圣火-2008》。
不再是贝多芬,不再是莫扎特。用西方乐器和演奏形式,中国的交响乐演奏出了自己的“语言”。
用交响乐演绎中国民族音乐
主办方对所有参演的37个交响乐团都做出了要求:每个乐团至少有一首民族乐曲。河北交响乐团带来了《英雄河北》;浙江交响乐团为此次演出专程请来了著名指挥家汤沐海先生调教乐团,并演奏笛子协奏曲《鹧鸪飞》;浙江本土作曲家王天明则创作了一首以昆曲改编的交响曲《春闺怨》;山西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选择了最能体现山西地域特色的作品——根据电视剧音乐改编的民族交响组曲《乔家大院》。此外,还有辽宁歌剧院带来的原创歌剧《苍原》;安徽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主打当地民歌名曲《树上的鸟儿成双对》、《七仙女》、《花鼓灯》等等。
“我们要通过交响乐的形式、一种让外国人听得懂的形式去交流,建立起中国真正的交响乐本土文化。”谭利华认为,交响乐是全世界都熟悉的语言,用交响乐的形式来演奏这种内容深厚的中国民族音乐,外国人容易理解。
在近期的国外巡演中,谭利华最喜欢指挥乐队演奏由著名作曲家鲍元恺先生创作的作品《京剧交响曲》。此曲用净、旦、丑、生四大京剧元素,贴切地表现出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内涵。净比较悲怆,旦比较抒情,丑比较诙谐,生比较宏大、庄重,正好符合了西方交响乐演奏的特征。一般交响乐开始时都是比较悲情、深沉、高亢;旦,是交响乐中第二乐章中抒情的部分;丑,在西方交响乐中第三乐章往往有类似的“诙谐曲”;那么第四乐章就是反映宏大场面的“生”了,用老生的唱段能表现出现代中国、中国人,现代中华民族的气势。
交响乐推介北京奥运
从去年年底开始,北京交响乐团应北京奥组委要求,陆续为205个国家和地区录制了国歌、区歌和会歌,还有两首是必须要演奏的,即奥运会会歌和奥林匹克歌曲,这是奥运有史以来录制的最完整的一次。总体耗费了将近三个多星期的时间,然后报各个国家送审,让每个国家都要认可,让他们觉得无论是曲调、节奏、风格、力度,都符合自己国家的要求。
“最难录的是古巴国歌,我们都录了4遍了,但他们觉得还不够劲头。”但谭利华并不气馁,“这是文化底蕴的不同,我们会做到让每个国家认同,让他们的国民满意。”
目前,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曲目准备很充分,有很多套可供选择。比如说有根据中国民歌改编的24首《炎黄风情》,分4个地区,每次演出时会在一个地区中选择4首很有代表性的曲目演奏,像江南地区的《茉莉花》、《拔根芦苇》等。用交响乐演奏,外国人能理解,中国人也会觉得好听。
在谭利华眼中,交响乐没有国别之分,没有懂和不懂之分,在听一段音乐的时候被一段旋律或是一段合声所打动,甚至有时候音乐的一个演奏效果会让人鸡皮疙瘩都竖起来,或者突然会让人联想起一个画面,就达到了交响乐的效果。
谭利华说,“在奥运期间会来很多外国的游客,我们会有很多交响乐演出。这是一个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很好的窗口。”
进校园比传统戏剧先行一步
“中国交响乐的发展如同中国的经济发展一样,速度是惊人的。”谭利华谈起中国交响乐的发展颇为自豪,“起码中国目前有三四个乐团和国外的A级乐团水平相近。”
从1992年谭利华到北京交响乐团任首席指挥兼团长开始,除了排练、演出,他不得不分出精力来管理乐团的行政事务。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培养中国交响乐的后备力量”。
校园里的知识分子、青年学生是谭利华和北京交响乐团重点要培养的对象。因为真正的古典交响乐有很多难懂的地方,不乏有哲理性的东西包涵其中,不是普通人所能理解的。另外,为了使更多的普通听众了解交响乐,在音乐厅,北京交响乐团定期都会有李德伦导师的交响乐普及音乐会。这种音乐会深入浅出,带讲解,几乎一半的时间都在讲解。如交响乐队的组成和乐器性能;什么是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什么是贝斯、木管、长笛、双簧、巴松管、小号、圆号、长号;不同的乐器会发出什么样不同的声音等等。就像人一样,什么地方是衣服,什么地方用装饰品,人的骨头、血肉,会很通俗地剖析讲解。
谭利华笑言,“我们比‘京剧’先行一步,在十几年前就进校园了。”现在中国有很多家长都让孩子学习西方乐器,如小提琴、钢琴、贝斯等,以提高孩子的修养和素质。孩子长大后不一定会从事音乐的职业,但是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了解了西方的音乐。另一方面,从专业培养的角度来讲,北京有10万个小孩在学钢琴,有10万个孩子在学小提琴,1万个孩子里面出一个专门从事音乐的人,像郎朗、李云迪这样,并不奇怪,是很自然的事情。
(实习编辑:庞云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