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卡拉扬诞辰100周年之际,DG唱片公司不仅推出《指挥大师卡拉扬》纪录片,更拿出资料库里从未在中国公开场合亮相过的珍藏相片,举行《舞台上的卡拉扬》图片展。4月底前,在上海音乐厅的走廊和休息室里,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端详这位“圣人”的尊容。
纪录片《指挥大师卡拉扬——至臻完美》(Karajan or Beauty as I seeit)由拥有卡拉扬影音制品最丰富的德国Unitel公司邀请知名导演罗伯特·多恩海姆(Robert Dornhelm)执导。影片请来柏林爱乐乐团现任总监西蒙·拉特尔、小提琴家安妮-索菲·穆特、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和马里斯·杨松斯、钢琴奇才叶甫盖尼·基辛等当代乐坛大名鼎鼎的人物出镜,这些平日不可一世的音乐家在提到卡拉扬时,无不满怀谦卑与崇拜,将自己的崛起归功于他的提携与栽培。
众所周知,卡拉扬是音乐上的暴君,在他的宇宙观里,“宇宙是被暴力控制的,而不是人们所看到的和谐”,人们将他的指挥称为文艺复兴时期“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再生。他说过,生命中有两种东西需要独裁:军事和音乐。
早在23岁初出茅庐之时,这种“不近人情”的行事风格就已经形成,他的专横甚至差点招致被暗杀的命运。当时,卡拉扬在乌尔姆剧院指挥歌剧,为了使剧院能按照他的想法变得更好,他把所有不称职的首席降为次席。人们在前任乐团首席德布克的身上搜出了子弹上膛的手枪——他无法接受自己不再是乐团首席,准备射杀台上的卡拉扬。
但卡拉扬却丝毫没有收敛嚣张的气焰。在纪录片里,我们可以看见他恶狠狠地说:“必须如此,不做霸主是当不了指挥的,你们中要是有人不……”他把冰蓝的眼睛眯成一条线,“我会把镙丝钉扭紧!”在排演瓦格纳的歌剧时,他宁愿一手包办一切,也不想找个与自己意见不合的舞台导演,人们称他“有导演的椅子、导演的帽子和警察的哨子,活像个好莱坞导演”。他从来不与乐手们同进同出,当时的维也纳歌剧院院长回忆道:“他的车牌号码是151,三位数的号码在当年很罕见。他穿了件燕尾服来,驾车到后台入口,直接走上台去,而且总是到得很晚。”女中音歌唱家克里斯塔·路德维希(Christa Ludwig)在纪录片中说:“他散布恐惧,只要他在场,人们不知不觉会很紧张。他沟通上有困难,寡言少语,说话含糊……”“他非常冷,我几乎不记得他曾经亲切地称呼过‘你’。”“他从不说一句废话,是我遇到过的最孤独的人之一。”
即便在生活中,卡拉扬依然咄咄逼人,上海音乐厅正在展出的那些卡拉扬照片展现了这一点。53把谱架被别出心裁地摆放在音乐厅的走廊和休息室里,谱架上陈列着53张卡拉扬的个人照。照片上,他不苟言笑,总独身一人,过着“严格到令人作呕的纪律化的生活”。唯一有些故事的,是他的运动照。卡拉扬醉心于科技,喜欢驾私人飞机兜风,对仪表盘上那些红色和蓝色的按钮情有独钟;他享受速度感,从哈雷摩托到宝马、奔驰、保时捷跑车都曾是他的“坐骑”;他54岁时登上勃朗峰滑雪,74岁时参加从法国土伦至意大利圣雷莫的帆船比赛,并赢得了比赛。可是在追求完美的“疯子”眼中,运动同样不轻松,必须像工作一样严肃对待。他会在学习骑马跨栏前失眠好几夜,对座驾的性能精益求精,甚至要求飞机具有战斗机的特点。他说:“运动与指挥乐团道理相通,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失误,否则会全盘皆输。”
(实习编辑:庞云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