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是我国著名的民间盲艺人阿炳(华彦钧)的传世之作。
这首乐曲从最初不定型的片段到构成完整的作品,经过了很长的年代,是阿炳在旧社会流浪卖艺的过程中,通过长年累月的反复演奏、加工创造而成的。据与他同时代的、熟悉他的生活的乡邻们回忆,早在无锡被日蔻侵占期间,就经常听到他在街头巷尾拉这首曲子,特别当夜阑人静的时候拉得最为动人。那时还没有曲名,直到一九五O年夏天,杨荫浏先生等人为他录音时,经过商榷才定名为《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含蓄、深情的旋律如泣如诉、如悲似怒,时而委婉低回、时而激越高亢,抒发了作者淤积在内心的幽愤、哀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拉骆驼》——最早出现快弓的二胡曲。
这首二胡曲作于1954年,那时,爱拉二胡的人随处可见,他们在演奏已有的名曲之外,还要求演奏新曲。当时的演奏者把原有的丝弦改为金属弦,追求明亮的音色。在技法上,今天已经很普遍并且相当发展了的快弓、短弓,当时才刚刚兴起。这种有较强力度的“铿锵”之声,同二胡特有的柔和美相对比,又富于刚劲之美。这种新的技巧的发展和革新,呼唤着新的乐曲的出现。《拉骆驼》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由作曲家曾寻根据内蒙民歌《拉骆驼》改编而成,它的旋律深沉而优美,带着凄凉——旧社会的烙印,又充满期望——劳动人民的本色,给人很深的感染。表达了草原的辽阔,牧人的吟唱、沉思、憧憬(慢板)和新生活的欢乐(快板)。
《空山鸟语》 ——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声
空山鸟语是一首标题音乐。这首曲子是刘天华先生十大名曲里技巧最难的一首。刘天华先生把古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改为“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声”。刘天华先生的故乡江阴有一座山叫黄山,满山都是竹林,鸟语花香,非常美,这首曲子就是作者根据当时的情景创作而成。它虽然在刘先生的十大名曲中排在第七,发表于1928年,但实际上它应该是刘先生的早期作品,应该排第三名。
《三门峡畅想曲》 ——气势磅礴,一泻千里
《三门峡畅想曲》是作曲家刘文金同志六十年代根据三门峡建设的几个画面,借用了外来的回旋曲式而创作的。
引子,比较辽阔、激昂。在这个引子过程中,要避免过慢、停滞的感觉。
第一段,节奏比较鲜明、热烈。所以在演奏过程中,要注意后十六分音符不要太挤。
第二段,音乐比较歌唱性,在演奏升4的过程中,升4的装饰一定要清晰。
第三段,较前面一段稍平缓作了同主音的调性转换,很有特色。
第四段,音乐比较优美抒情犹如群舞。这是比较归正的三部曲式。由于采用37弦二胡较为擅长的把位,所以在演奏过程中不要太过于粘滞、苦涩。要尽量使期流畅,同时要注意揉弦的变化,有时揉弦有时不揉,揉与不揉巧妙结合。
第五段,小快板,热情而乐观。在这一段里出现了较多的跳把,需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达到快速、准确。在演奏1、2、3、5这四个音的时候左手的手形要取中、一三指向外延伸。为了把音乐推向高潮,可以把拨弦的左手去掉,把注意力放在右手,注重运弓的长度和力度。在后面的三连音的演奏中应避免演奏的狭窄与不平均,也就是要表现的宽广均匀而有气魄,一气呵成。要提醒的是,本段最后一个音切勿收的潦草,一定要顺势强收,以确保本段音乐形象的完整性。
最后是尾声,热烈地而且是闯入进行的。2的连接很妙使尾声与全曲浑然一体自然而流畅。在本段中可以把连线都去掉,这样就加大了音乐的强度,形成了一个渐进增长的势头,一直到有力的结束。
《豫北叙事曲》 ——刘文金充分利用浪漫主义手法……
《豫北叙事曲》是作曲家刘文金同志1958年创作的,乐曲通过两个主题的对比发展,表现了豫北人民的精神面貌在解放前后所发生的本质变化。
全曲由引子和四个段落组成。在自由而强烈的引子后,二胡以缓慢的速度奏出根据河南地方戏曲音乐改编的委婉的主题,如泣如诉,刻划了解放前受压迫的人民渴望自由的心情:变化反复时,在同一小节内出现了#do和(do)的交替,感情更为悲哀。
第二段通过间奏,由C调转入D调,情绪陡变;旋律明快,节奏多变,以豫剧中经常使用的二度、四度、六度的前倚音或后倚音润饰主题,充满喜悦和诙谐之情,展现了解放后的一派欢腾景象。
第三段又转回到C调,节奏时整时散,速度时慢时快,旋律跃宕起伏,具有戏剧性的效果。
第四段是第一段的变化再现,但由于改变了速度、力度和演奏技巧等要素,音乐形象也随之改变,明朗宽广,富有浪漫色彩,表现了豫北人民对新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景。
演奏要领(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王永德讲解记录)
《豫北叙事曲》由两个主题构成,通过两个主题的对比,表现了豫北人民的精神面貌。这首乐曲分四个段落,第一段由(3321)三个骨干音,出现了四次,进行加花变奏,情绪逐步上升,由平稳、徐缓趋向深情、激动。运弓由中弓到全弓,音色控制得比较自如,特别是两个特征音升1和还原5交替出现,表现了一种特定的情绪。
第二段要求运弓比较有弹性,顿挫分明,,因为乐曲比较欢快,所以节奏变化比较大,要放慢速度,由慢到快地进行练习,待到相当熟练以后,再按照正常的速度进行演奏。
第三段,散板需要由慢到快、音符由少到密,要求控制得自如。
最后一段,要求运弓流畅,音质好,揉弦的速度和力度都要加强。
《月夜》 ——皓月当空、一唱三叹
二胡独奏曲,刘天华作于1918年,通过对皓月当空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淡淡的惆怅。
月夜:二胡独奏,1918年初稿,1924年定稿。1918年刘天华在常州中学任课,深受学生爱戴,他组织及指挥的学生丝竹合奏、军乐队在常州有一定名望。每到暑假,他利用假期出去拜师学习,在家中的时间很短。即使这几天,他也日夜的用功练琴。这首曲子便是他在月夜下有感而作。乐曲细腻地表达了他对自然界的感受,以及内心深处的感情和思想。
全曲分三段,采用展衍技法,一唱三叹,在表现皓月当空的意境的同时隐含有丝丝的惆怅。[NextPage]
《听松》 ——借物咏怀,气势豪放
二胡独奏曲。据作者华彦钧说:“宋朝时候,金兀术给岳飞打得走投无路,狼狈逃至无锡惠泉山下,躺在听松石上,心惊肉跳地倾听宋朝兵马的声音。这曲便是描写这个故事,所以也叫做《听宋》。”这一说法虽属牵强附会,但乐曲气魄豪迈,感情奔放,也可作如是解。
作者通过松涛借物咏怀,在赞颂民族英雄岳飞军威的同时,倾注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坚定自信的意志。曲调刚劲有力,跌宕起伏;结构前后对称,主体突出。气魄宏大的引子,犹如呼啸的松涛震荡山谷,使人感受到一种坚毅不拔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第一、三段是转绕主体前后相对称的连接性段落,以微弱的颤音和断奏引出强有力的号角音调。第二段是乐曲主体,慢起渐快,力度从弱到强,在旋律进行中大跳音程很多,节奏复杂多变,经常连续使用切分音,因而音乐的气势如奇峰兀立,苍劲挺拔。乐曲的旋律进行酣畅,一气呵成。后半部采取不规整的自由变化重复。全曲的速度和力度倏忽多变,具有戏剧性效果。在演奏上大多采用一字一弓,即使是在板快速度的十六分音符时也字字清楚而有力,这是乐曲气势豪放的因素之一。与《二泉映月》那种极具抒情性的细腻刻划、委婉连绵,在音乐格调上截然不同。
《汉宫秋月》 —— 中国传统乐曲中的经典作品
《汉宫秋月》是1929年刘天华先生根据同名粤胡曲记谱而成,后经过一些二胡演奏家(尤其是蒋风之先生)在演奏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再创造,使之在技法上、艺术上趋于完善,成为二胡传统乐曲中的一首经典作品。
《汉宫秋月》原为崇明派琵琶曲,现流传有多种谱本,由一种乐器曲谱演变成不同谱本,且运用各自的艺术手段再创造,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这是民间器乐在流传中常见的情况。《汉宫秋月》现流传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筝曲、江南丝竹等。主要表达的是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二胡《汉宫秋月》:由崇明派同名琵琶曲第一段移植到广东小曲,粤胡演奏,又名为《三潭印月》。1929年左右,刘天华记录了唱片粤胡曲《汉宫秋月》谱,改由二胡演奏(只以一把位演奏)。
蒋风之整理并演奏的《汉宫秋月》,作了很大删节以避免冗长而影响演奏效果。其速度缓慢,弓法细腻多变,旋律中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音,乐声时断时续,加之二胡柔和的音色,小三度绰注的运用,以及特性变徵音的多次出现,表现了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极富感染力。
《江河水》悲剧性最强的二胡曲
朋友,你看过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电影吗?你还记得《苦难的岁月》中,一个头插草标的女孩与妈妈生离死别的情景吗?那段凄凉痛苦、带有特殊颤音的舞蹈音乐就是《江河水》它原是流传东北地区的一首民间乐曲,经原旅大歌舞团王石路等同志加工整理成为一首完整的双管独奏曲。后来,湖北艺术学院黄怀海同志又把它移植成二胡独奏曲。乐曲传说:从前,有一对美满的夫妻,不幸丈夫被官吏们拉去服劳役,因遭受百般虐待,惨死在异乡。妻子闻讯后,来到送别丈夫的江边,对着滔滔的江水,遥祭亡魂,号啕痛哭,倾诉了对万恶的统治阶级的仇恨,并引出对往事的无尽思念…………
(编辑:李金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