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中国电视综艺何时才能原创

2010-04-23 13:45:00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有人说,现在一档热播的电视综艺节目最多也红不过三四年,模仿、抄袭,比比皆是。有的还为版权开了战。有人呼吁,我们的综艺要想真正崛起的话,必须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

  那么“中国创造”最大的拦路虎是什么呢?最核心的问题是,创新和版权得不到相应的保护,我们对原创的奖励机制和保护体制都不够完善。有人担忧,如果这种抄袭、模仿行情继续蔓延,我们的节目越来越肤浅和浮躁,简单的拿来主义,使得艺术越来越没有水准,中国的综艺节目将会步入死胡同

  看了这个图表,不禁让我想起了3月30日在京举行的第三届《综艺》年度节目颁奖晚会上,重庆卫视《龙门阵现场》制片人的几句致辞:“我们节目很年轻,只有8个月不到,我们也不敢说有多少观众、有多大的影响力、做得多么好,但我们是百分百本土原创的。这个奖,要谢谢的是组委会对原创节目的关注和肯定。”

  台下坐着数十位传媒大学电视栏目编导系的研究生,颁奖典礼结束后告诉记者,这是他们当天印象最深的获奖感言,原因是“有些心酸”。

  这同样也是众人看过此图表后的真实感受吧。

  回过头来,看看这些“舶来综艺”,最近一枝独秀的当属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连续3周登顶全国卫视综艺节目收视率冠军的骄人战绩,把平常看来不大起眼儿的江苏卫视一下推到了风口浪尖。有舆论指责它找美女做托,选手资料不真实;湖南广电状告它涉嫌抄袭,侵犯版权。面对种种非议,江苏卫视不甘示弱,先是在京召开研讨会否认了“找托说”,对于“抄袭说”,其宣传推广部主任刘原又明确表示,《非诚勿扰》和湖南台的《我们约会吧》节目设置区别很大,完全不具备抄袭、剽窃的基础。

  湖南卫视第一副台长、总编辑张华立告诉记者:“我们拥有英国原装节目《TakeMeOut》的独家引进版权。其实是英国公司认为他们的版权在国内受到了侵犯,希望我们出面来维权。作为我们来讲,其实很清楚国内的版权现状。”语气多少有些无奈。如他所说,这样的“纠纷”在国内综艺节目“跟风”成性的背景下,其实屡见不鲜。江苏卫视的回应就能说明问题:“我们购买了《谁敢来唱歌》版权,其他卫视不也做了《挑战麦克风》吗?”

  数位专家都不约而同地表示,讨论谁抄袭了谁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说白了都是模仿国外节目。他们更关心的核心问题是:中国的综艺节目,尤其是内地的电视台,何时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相亲”热充斥荧屏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你很难去界定,究竟哪部分、哪些元素能够算得上是抄袭,国家在这方面也没有明确的规定。而且,归根结底,这都是从国外学来的模式,不是你原创的,在你模仿的同时,很难避免被别人再度模仿。”

  按照专家估算的数据,现在活跃在荧屏上的综艺节目,90%以上都能在国外找到原版模型。如果将1997年《快乐大本营》上星播出看做综艺走红元年的话,那么这13年来,30余家上星卫视都是在朝一条路进发:成为“舶来”综艺节目的内地制造商。其中,湖南卫视因为步子迈得最早且最快,得以跃为省级卫视的龙头。

  这13年来始终没变的是,每当一种新类型的节目经过内地制造风靡荧屏后,就会产生无数版本的跟风之作:《玫瑰之约》曾令观众耳目一新,到2002年全国各电视台模仿甚至复制这档节目的达到30家;《超级女声》平地崛起后,2006年选秀节目多达20余档;《我爱记歌词》走俏后,国内同类节目将近10个。造成的后果是,越来越多的节目生命周期变得短暂,选秀教母龙丹妮曾发出感叹:“现在一档节目最多也红不过三四年。”

  如果说这13年有什么变化的话,那就是从“湖南模仿港台欧美、其他卫视模仿湖南”,变成了电视台统一共识、单独向海外求经;从几乎完完全全的照抄,变成了部分要素的创新本土化;2007年10月1日起,《中央电视台版权管理规定实施细则》全面试行后,电视台的模仿从“偷偷摸摸”,变成了引进版权的“名正言顺”,这也是为什么湖南、江苏会产生“版权之争”的必要背景条件。

  吴宗宪在还没有来内地“捞金”之前,曾经对台湾媒体表示:“内地综艺节目要落后港台几十年。”对于当时起步只有10年的内地综艺节目来说,这句话固然锥心却也是事实,在当时的背景下,学习和模仿海外其实也无可厚非——就像不少业内人士认识的那样,任何人都没有立场去责怪那些奉献努力过的电视人。但也必须承认,用模仿的途径站稳脚跟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的综艺要想真正崛起的话,必须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

[NextPage]

  是谁成就了如此“怪”圈

  中国综艺节目何时才能走出“跟风”怪圈,实现“中国创造”?体制问题是“中国创造”最大的拦路虎,包括“主体市场化”和“版权保护”两个主要方面。尹鸿教授认为,市场主体即电视台数量过多,是造成跟风者多、创新者少的原因。实际上各个国家的电视台基本上都是垄断竞争行业,都是少数几家电视台在全国市场上,只有中国几十家电视台在一个市场上,同质化难以解决。

  张华立不认同这个观点:“恰恰相反,是因为没有市场主体,湖南卫视是市场主体吗?不是,它是事业主体,这就是很怪的现象。事业主体在跟市场发生联系,市场做不了主,才会发生一窝蜂的情况,法律没有明确条例所以管不了,市场也无法进行自我调控。”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电视台数量过多是造成跟风者多、创新者少困局的原因。在张华立看来,阻碍“中国创造”最核心的问题是,创新和版权得不到相应的保护:“知识产权和版权保护有漫长的路要走,这也正是内地内容创新和生产止步不前的根本原因。”

  人才问题也是“中国创造”急需解决的困境。长久以来,湖南卫视在30余家省级电视台中,担任了“策划、编导团队训练营”的角色——他们的骨干往往从基层培养和选拔,从下至上形成了竞争和创新的氛围。而其他绝对多数卫视,为了能迅速提高收视率和影响力,往往选择从湖南卫视或者港台“挖角”,而不是花时间和精力去培养新鲜血液。《北方传媒研究》主编孙宝国在其论文中提到,2004年4月,英国广播公司(BBC)开始执行一系列围绕电视节目的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在此后的5年内,节目制作人应该成为公司的核心,而不是行政管理人员和计划人员;公司85%而不是当时76%的资金应该花在节目上。业界早在数年前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当时传媒大学试图建立专门、对口的综艺娱乐编导策划专业,但最终却不了了之。

  “天天向上”——借鉴性的本土化

  令人庆幸的是,电视人在努力向“内地创造”的路上前行,即使步伐还显得有些蹒跚。同样是第三届《综艺》年度节目评选,由专家、媒体、观众三方构成的评审团,将年度节目、年度制片人、年度主持人、最喜爱电视节目四项大奖颁给了《天天向上》。如果从其前身《越策越开心》算起,这档原汁原味的本土节目已经有8岁“高龄”,上星后迅速红火,却鲜见有跟风模仿者——有学者在论文中总结原因为:“节目流程可以被模仿、5人组的主持架构可以被模仿,但是用娱乐的方式来推广传统文化和美德,这是《天天向上》的核心,是无法被模仿的,原创的魅力正在于此。”

  《天天向上》将自己定位为“一档非常国际化的高品位、高水准的娱乐节目,以游戏、即兴短剧为主,把标准的国际礼仪通过幽默的形势轻松传递给每一个观众”。

  从节目的自我定位不难看出,该档节目不仅注意兼容并举,吸收国际上成功的策划经验,而且满足了本土受众对于自己“礼仪之邦”的心理需求。虽然 它 也 有 原 型 即 韩 国 的《X-MAN》,但它并没有全盘克隆,而是在吸纳精华的基础上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

  从节目策划看,《X-MAN》请来了韩国的当红明星,通过事先设置好的“WHOISTHEX-MAN?”这一悬念为整个近3个小时的节目设置“包袱”,由于真正的《X-MAN》在具有对抗性的任何环节中都不能取胜这一先决条件,逐步将“包袱”抖出来。另外,整个节目会事先设置一对绯闻人物“thecouple”使得整个节目就像看一部“韩剧”一样跌宕起伏,故事化的打造模式让观众在这冗长的节目过程中能一直保持专注。从嘉宾而言,都是韩国当红的娱乐明星,节目可以借明星的高人气来提升节目收视率,而明星也可以通过一个广受关注度节目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可谓双赢。

  而《天天向上》由原来湖南卫视的当红节目“越策越开心”的原班人马制作而成,除了继承和保持原有越策节目的精良部分——“策”之外,《天天向上》也在内容上做了更多的创新。故事从半山学园的天天向上一班开始,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每一期节目事先设置一个有关于“礼”的主题,一些明星和主持人一起客串“老师”,并请一些与主题有关的特定行业的人群做“学生”,从空姐到大学生,注重发掘不同行业之间的特性。改变了传统“授礼”时说教式的教授,转而成为一种引导式的交流学习,更容易被接受,并也是源于生活的,使生硬的“礼”摆脱了形而上学的玄妙之物的感觉。《天天向上 》 的 节 目 时 长 不 及《X-MAN》,不用“包袱”去吸引注意力,而完全是用紧凑的节奏去完成。

  从 主 持 艺 术 来 看 ,《X-MAN》的主持人凭借自身的搞笑特质,并互相调侃将整场节目的气氛一直带向高潮,其中一位担任队长的主持人姜虎东以前是韩国摔跤队的,并且成绩斐然。转行做主持人后,其夸张搞笑的风格和幽默的语言受到了韩国观众的喜爱,成为SBS的王牌主持之一。在节目中也注重和明星嘉宾们一起互动,创造出一个平等、随和、轻松的游戏氛围。

  《天天向上》中,主持人的特性是多元化的,主持人都来自不同的地域,这也使节目中常常各种方言交织一起,更具本土化特征。在5个主持人中有多才多艺、滑稽搞笑的欧弟,年岁稍长、充当权威的大哥汪涵,这符合了中国人对“意见领袖”的需求,但相比这两位而言,其余3位主持人就显得有点背景化了。《X-MAN》里面即使有那么多嘉宾但主持人永远就那3个,但他们的主持风格却相得益彰,而《天天向上》的那3位主持人的风格就有点类似了,反而显得尾大不掉。所以主持人的数量还是应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NextPage]

  有句话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但他念的不一定是中国人能听懂和接受的。在“克隆”现象猖獗的当下,《天天向上》走了一条吸收加本土化改造的路,不能不说是一种更好的生存方式。

  在模仿和借鉴国外栏目的电视台,也试图在“舶来品”中加入更多的本土元素,不少专家认为,这也许正是“中国创造”的起步所在。陷入纠纷的各例“版权案”,一方面反映了内地原创能力的薄弱,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版权意识的觉醒,而这,也许正是“中国创造”乃至“综艺输出”步入良性循环的希望所在。

  (实习编辑:郭婧涵)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