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纪录片《敦煌》正月初一上映

2010-02-16 13:23:13来源:华商报    作者:

   

  虎年正月初一,由著名纪录片导演周兵导演的纪录片《敦煌》将在央视一套首播。因敦煌在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性,该纪录片未上映就引来强烈关注。

  从《台北故宫》、《千年菩提路》、《敦煌》,再到筹拍中的《外滩》,以及展现陕西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大明宫》、《玄奘大师》、《大秦岭》,这一两年,中国纪录片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这种繁荣并无法改变中国纪录片艰难的生存现状。”对此,陕西电影协会副主席、西北大学教授张阿利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电视纪录片在中国整体情况很不好,而电影纪录片更是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

  讲述西安和敦煌之间缘分很深

  1989年,周兵经过敦煌时,被一尊泥塑菩萨雕像所吸引。从此心里有了个愿景,希望将敦煌的历史文化鲜活地搬上荧屏。

  2004年,周兵终于将镜头对准了这座沙漠古城。而因为西安和敦煌的历史渊源,周兵的圆梦之旅是从西安开始的。

  周兵告诉记者,长安是当时的首都,敦煌是“丝绸之路”必经的贸易口岸,二者之间互相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缘分。西安郊区的敦煌菩萨塔、河西走廊的民间音乐、古代遗迹,汉武帝、霍去病的陵墓,汉军大战匈奴的古代战场遗址……几乎每一个和敦煌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地方都留下了摄制组的脚步。“在敦煌,我吃到了和西安一样味道的面片子和浆水面。让我们觉得很神奇。”周兵表示,虽然他弄不清楚,这两种小吃到底是从长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敦煌的,还是从西域传进来的,但一碗面片子足以在两个城市之间搭起一座文化交流之桥。

  记者了解到,在《敦煌》中,将有相当的篇幅来讲述两个城市的缘分。

  解密第三窟里的壁画作者身份

  敦煌吸引人的无非是那一尊尊精致而神秘的雕塑,还有莫高窟内色泽鲜艳的美丽壁画。但由于保护等原因,敦煌至今还有一些洞窟不对外开放,让很多游客徒增一些遗憾。“开凿于元代的第三窟,一直没有对游客开放。在《敦煌》中,窟里的精彩壁画将得到全面的解读。”据周兵介绍,在第三窟的南北两壁,画着极其精美的千手千眼观音像,被艺术界公认是敦煌壁画的极品。但很少有人知道壁画的作者是谁,“我们在洞里的墙壁上看到了‘甘州史小玉笔’字样。我们多方探究,史小玉应是今甘肃张掖人,他应该就是画像的作者。不过,史小玉很可能是艺名而非真名,至于其生平更无从考证。”

  据了解,《敦煌》不仅仅展示艺术,同样展现了敦煌历史中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在纪录片中,周兵还挑选了十几个鲜活的甚至是备受争议的人物来串联敦煌历史。从英国探险者斯坦因,到被认为是历史罪人的王道士,再到湮没于历史尘埃中的雕塑家、画家、村民、舞女、寡妇等等,他们的形象都将在镜头下一一重现。

  周兵表示,这些人在纪录片中,他们更多的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有自己的思想和精神信仰。于是,在拍摄这些人物故事的时候,有些有史可依,有些则是按照历史的合理推断,将历史赋予在一个虚拟的人物身上,然后用戏剧的表现形式将其展现。

  探讨

  “情景再现”的利与弊

  纪录片也可以艺术加工

  “纪录片不仅仅是记录,作为制作者,我们同样有义务为观众提供生动、鲜活的历史和文化。”周兵说。

  在《敦煌》中,类似1000多年前,敦煌一名寡妇为了孩子打土地官司的镜头,就是用“情景再现”的方式重新得到解读和讲述。而类似的技术手段不仅在《敦煌》、《故宫》,在著名导演金铁木的《复活的兵团》、《大明宫》等电影纪录片中也大量运用。

  而“情景再现”也成了纪录片中最具争议的话题,因为虽然让历史、文化更鲜活了,但一旦拍摄者对相关背景、知识理解不够,很容易误导观众,从而影响纪录片的“忠实”本质,失去了真实性。

  “‘情景再现’是从国外引进的,更多用在历史题材上。可以说各有利弊。”张阿利表示,关于该技术的运用,国际纪录片界一直有争议。反对的一派认为,纪录片只能讲述,强调必须真实做记录;支持派认为这样只会让纪录片更好看,只要场景真实就行。不过,从目前情况看,观众更容易接受“情景再现”,“毕竟现在的纪录片更多是一种传播作用,而非研究作用,讲究娱乐性很重要。只要不影响史实,不虚构,艺术加工完全是可以的。”

  剖析

  中国纪录片为何生存艰难

  国际化程度不高 缺乏对话性

  此前,周兵导演的电视纪录片《故宫》、《台北故宫》,金铁木导演的电影纪录片《玄奘大师》、《大明宫》都创下了不俗的收视率,坊间评价也很不错。

  有人曾因此断言,中国纪录片的繁荣时代到来了。“说繁荣还太早,可以说,中国的纪录片连吃饭问题都没解决。”张阿利说。

  据张阿利介绍,目前在电视纪录片方面,央视10套可以说是最坚持的一家。此外,只有上海、北京、四川及陕西有纪录片传统,有专门的栏目长期来做。而在其他省市,都是零星的偶尔播一下。而电影纪录片更惨,几乎没有影院愿意播。“纪录片被称为‘电视、电影中的贵族’,它的观众知识层次要求比较高,这就注定了它属于小众。电视纪录片尚且可以靠广告支撑,电影纪录片无法给影院带来利益,自然就没有其生存的空间。”

  张阿利还表示,中国纪录片还没有与国际接轨,也是生存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无法像美国的探索频道、国家地理等一样,把对人类社会的关注和真实新闻相结合,导致中国纪录片国际化程度不高,不管是语言、题材还是理念缺乏对话性,“不解决这一点,中国纪录片很难被更多的人接受。”

  (实习编辑:秦彩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