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从来就不是一个低调做事的人,在不久前的香港电影节上,姜文“教育电影记者25分钟”、提出“电影不是工业,电影就是需要集权”都再一次毫无意外的引发轩然大波。日前,电影《一步之遥》的制片人马珂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达出对姜文“过激”言论的些许不安。他替姜文“找补”,认为从姜文的角度来看,他当然不认为电影是工业,他永远处在创造的状态。而作为制片人就一定要完成商业转化,并且不能忽视营销推广,“我东西好,东西牛逼,你们不看是你们傻逼,怎么能这样说呢。”
然而,马珂的自信也是无法掩饰的,他坦率的称呼仍在制作中的《一步之遥》为“伟大的电影”,认为这部电影可以“测一测中国市场的票仓深度”,并且毫不掩饰的说,这部电影“说不瞄准奥斯卡,也是不可能的”。最近一部“瞄准”奥斯卡的电影、张艺谋的《金陵十三衩》,完全没能在奥斯卡的舞台上产生任何动静。
姜文与马珂的信心,来自于上一步成功的电影《让子弹飞》。这像是姜文的一个赌气:在《太阳照常升起》票房失败之后,姜文试图通过这部电影,摆出“我想弄点票房出来,还是一事儿么”的姿态。但如果把这样的问题抛给姜文的制片人马珂,他多半会说,这样的猜测“太小气”了。被问及姜文是否要带着新片《一步之遥》去戛纳电影节宣传?这是否和又和张艺谋的《归来》会否去有关?马珂也会立刻回绝:“没有那么小气吧。”
《一步之遥》的票房,姜文的团队有怎样的期待呢?马珂说,现在的发展来看,市场空间大了4倍,票房也当然会增长。那,就是28亿?马珂并没有否认。
距离《一步之遥》年底公映还有大半年,马珂在本次独家专访中就已经把话说透说满,信息量爆破,让所有猜度毫无退路——《一步》剧组是一个彪悍的存在,在它的世界里,导演创作艺术要集权,制片人商业化推广要集权,这是一个只有强者才能生存的战场——女人以及所有温柔分子全部走开,谁都不准腻歪谈感情。
谈拍摄:
喜:一百天顺利杀青 忧:担心3D拍摄出人命
记者:我想先问一下《一步之遥》已经杀青了,现在是在后期制作对吗?
马珂:对,后期制作。
记者:整个拍摄的过程顺利吗?
马珂:很顺利,算姜文导演电影里最顺的一部。我算了下,从开机到杀青,刨去着火耽误一天,正好用了一百天。
记者:拍摄过程顺利,是不是这次拍摄起来难度没以前大?
马珂:顺不等于没难度,正相反,《一步之遥》是最难的一次。别忘了,这是姜文导演第一次拍摄3D电影,而且不是后期转制,是直接用3D摄影机来拍。我们用的是全球最新3D摄影机,和《阿凡达2》将要用的机器一种型号,我们是世界上第一家用这套设备拍摄的电影。现场最少也是六套设备同时拍,一套3D专业设备就得两台机器,就是说最少12台摄影机同时拍摄。
记者:为什么要用那么多台机器同时拍?3D拍摄的难度有多大?
马珂:从预算角度,我当然不想用那么多。但不用3D机器拍摄你可能体会不到,3D设备特别重,调整机位换个镜头得十个人忙活两个小时,你不用几套设备一起拍,一天拍不了俩镜头。我们这样的大制作电影,进度最重要,宁可多几台机器。
对演员来说,这种3D拍摄都是第一次,因为现场机器太多,都说有点儿“晕机”。而且危险性,也是我之前没想到的。《一步之遥》里那些不可思议的镜头,说是拿命换的也不夸张。拍大世界开场舞俯拍镜头,我们得用起重机把摄影机吊在摄影棚顶上,再用大摇臂甩到观众席,镜头从演员头顶擦着脸“嗖”地就过去,万一掉下来或者砸到,那是要出人命的。但人家百老汇来舞蹈演员真敬业,导演问他们“有没有问题?”,比划个“OK”就上去了。
记者:进入后期制作,是不是就会轻松一些?
马珂:轻松不下来。要保证12月18号上映,后期工作量还很大,除了素材多,这部电影还有大量特效,我们这次是和拿了奥斯卡奖的Pixomondo公司合作,《雨果》里,他们给马丁斯科塞斯重建过一座巴黎,我跟他们说:我们的要求就是重建一座姜文导演心中的上海。什么样儿的上海?比上海更上海的上海。
记者:您刚才说到拍摄过程中,现场曾经发生过一次火灾?
马珂:中影基地有史以来就没起过这么大的火,这事儿到现在都没想明白,为什么会起那么大火。头一天市里的消防部门还专门来检查,天头地角都查了个遍,没有任何火灾隐患。过了不到10个小时就着了。后来火灭了,七八个部门一块儿确诊,也没有明确的调查原因,只说了几种可能。
幸亏当天拍摄开始得晚,一千多名群众演员都在外面候场,那天也不知道怎么那么巧,平时从来不迟到葛大爷,就是晚来了10分钟,导演也不知道为服装还是灯光发脾气,不肯马上拍,要真是准时准点儿拍了,那么多人根本来不及疏散,就真不是我马珂能担不下来的事儿了。
让我特别感动的是,起火以后,我们制片部门非常冷静,让女演员和外国演员先撤离,年轻人都冲进去救火、抢器材。等到消防人员赶到的时候,现场浓烟已经呛得人没法进去,我当时跟他们说:只要人没事儿就行。当时的烟很大,窗户往外浓烟滚滚,消防人员让我们做好烧三天三夜的准备,结果烟到晚上就停了,我们带着面罩进去一看,该烧的都烧了,不该烧的都没烧。
人家跟我说,你们这是好兆头,这是《一步之遥》要火。我宁可片子不火,也不能把中影给烧了,都是人命关天的事儿,想起来都悬。
记者:爆火。但这场火烧掉的景有让你头痛过吗,因为我听说损失上千万。
马珂:从制片人角度,能不心疼吗?但哪有奋斗没牺牲的,拍电影总是要花钱的。
记者:我听说《一步之遥》的舞蹈演员都是来自百老汇?
马珂:百老汇的舞蹈,只有他们能跳出那感觉。所有演员我们都希望找最专业的,不要说舞蹈演员,群众演员都是最好的,大世界那场戏两千多群众演员,没有一个掉戏,他们完全被现场气氛带动了。那天施隆多夫不是刚好来探班么,他不停问“这是谁,这是谁”,我们跟他说,那就是群众演员,他该是见过多少世面的大导演啊,还跟我们感叹:“你们的群众演员,个个都有主演的范儿”。
当然我们对所有演员,也都很尊重,我敢说群众演员从来没被这么认真对待过,他们的服装、鞋子、头饰,每个人每个细节也都是阿叔(张叔平)一个一个亲自定的。
记者:这个成本实在太大了,其实镜头一扫200个群众演员就过去了。
马珂:没有成本哪来儿品质,没有一分钱是白花的,我们的每个努力,观众都会在大银幕上看到。别的制片人可能想的是怎么从观众口袋里掏钱,我想的是怎么做一部货真价实的电影,让观众觉得票价超值,如果一部电影每个群众演员都有主演的范儿,这样的电影为什么不看?这件事情很简单,只要你尊重观众,观众也会尊重你,像《让子弹飞》一样,就会有人去看17遍。
谈合作与植入
合作只挑最好的 强势品牌都不傻
记者:《一步之遥》会去戛纳吗?
马珂:都是老朋友了,他们当然希望我们去,不管是放映还是推广。今年参赛参展肯定来不及,全部制作完成要到年底。至于是否去做推广,要和我们海外市场合作方哥伦比亚公司商量,这方面,我很乐意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国际发行他们最有经验,不听最有经验的听谁的?
记者:哥伦比亚在全球市场会怎么做?
马珂:具体的海外推广方案,你可以找时间采访他们,我们也不好意思代人家说话。我只能说大家都非常重视这个影片,都会拿出最好的态度和方式对待《一步之遥》。我对哥伦比亚很有信心,这是他们第一次这么大规模、这么深入的和一部华语电影合作。我们这次是真正意义的合拍,他们不是简单的版权购买、代理发行,而是参与投资,深度介入全过程。
记者:他们在前期,就已经投资了是吗?
马珂:真金白银的投资。
记者:《一步之遥》的成本是三亿是不是?
马珂:决算的话现在还没有做完,但成本肯定超过了。
记者:也就是实打实已经超三亿?
马珂:超过了。因为还要加上宣发,四年前我们做《让子弹飞》,宣发是五千万,《一步之遥》只多不少。
记者:所以《一步之遥》的射程,也是瞄着奥斯卡去?
马珂:作为中国最好电影的制片人,不瞄着奥斯卡,那是骗人。我们有这样一部好电影,又有这样好的合作方,当然应该把奥斯卡当目标。但现在还是要专注做事儿,每个环节都做好了,奥斯卡才会水到渠成。
记者:哥伦比亚也有把影片往奥斯卡推的想法?
马珂:大家都有这样的目标和想法。
记者:那拍摄过程中,会不会为去奥斯卡而做什么特别的设置?
马珂:全世界好电影都一样,给中国人给外国人看,首先都要有个好故事,精彩的故事。姜文导演在《一步之遥》只遵从一个角度,先讲一个好故事,再用最好的制作来完成,拍摄过程是很纯粹的。剩下针对奥斯卡,怎么宣传推广当然会有安排,但这跟导演就没关系了。
记者:把这样一个讲述上海的,没有用国际演员的电影推向奥斯卡容易么?
马珂:不容易做的事儿,没人做成的事儿,才是我们要做的嘛。
记者:哥伦比亚加入了之后,您需要调和几个投资商之间的关系吗?
马珂:算我走运,承蒙大家都信任我,对我马珂来说真是非常幸运,整个事情我说了算。
记者:除了投资合作,我知道这次《一步之遥》也和奢侈品牌有合作。我之前听说,Giorgio Armani和LV各派了一个监工在现场,竞争很激烈。
马珂:他们都很重视是真的,竞争的心态也是可以理解的。两个国际顶级奢侈品牌同时合作一部电影,这在好莱坞也是少有的,对我来说,我们是开放的心态,只要品质匹配,我们愿意和所有好品牌合作。
记者:你们怎么说服他们接受同时合作的呢?
马珂:可能就是运气好吧,没有什么说服,应该是《一步之遥》让他们不可拒绝。当然两家在合作方向上各有侧重,LV负责箱包,影片所有箱包都是他们从巴黎拿过来的上世纪初真品,当时都是手工定制,箱子上面你还能看到那些买家的名字。Armani和我们主要在服装方面合作,电影里你会看到很多古董奢华的高级礼服,所有大世界观众穿的都是手工定制,这才是我们想要的那种电影质感。
你说的两个品牌监工,的确在现场,没有什么争吵而是看着他们家宝贝的。电影里用到的LV古董箱,之前都放在巴黎博物馆,上了天价保险才运过来。不拍戏的时候,得放在恒温恒湿的储藏室保存,拍戏的时候更麻烦,怎么运送收回都有专门要求,我们也提了要求,您得有足够人手在现场看着,上面只要多一点儿划痕,都是算不清账的大损失,保险公司实在赔不起。
记者:他们都是那么强势的品牌,有没有说要多少露出?
马珂:还真没有,到了这个级别的合作,大家都不傻,都绝对信任导演拍好故事第一位,反倒没那么多事儿。作为国际顶级品牌,他们对品质的要求,做事儿的操作模式其实和我们是很合拍的,他们也是他们行业里的“不亦乐乎”和“一步之遥”,他们都明白,只有电影好,才能体现品牌价值,这是水涨船高的事儿。
谈营销:
中国电影票仓有多大 一步之遥票房有多高
不是《阿凡达》纪录高 是我们太慢了
记者:《一步之遥》到底是个什么类型的故事啊?
马珂:《让子弹飞》是什么类型的故事?姜文的电影,很难用类型去归类。其实好电影是不需要用太多语言去表达,如果你拼命去解释它是个好电影,它一定不是个伟大的电影。
《一步之遥》有你能想象到的各种元素,爱情也好、冒险也好、幽默也好,还是荒诞也好,姜文导演都会用让观众最享受的手段来展现。观众希望在电影里面看到生活里见不到的,《一步之遥》能给他们这些,还能给他们更多。
记者:有个事我想向您求证,《让子弹飞》是不是国产电影首例高比例做宣传的?
马珂:数据网上都有,《让子弹飞》在当年,也有可能到现在为止,都是在宣发上面投入最大的一部影片。
记者:您当时为什么想要这么做?
马珂:我马珂除了是个制片人,也是一个普通观众,我不过是比大家得了个巧儿,能先看到电影,我等于是替观众先看了《让子弹飞》,我得想着怎么让大家年底的时候都能看上这么一部好片儿。换句话,我得想着怎么让大家都知道年底有《让子弹飞》这么一部电影。
《一步之遥》也还是一样,我从剧本开始,就比大家先看到了一个好故事,我得想着怎么把这个好故事和大家分享,到了年底跟更多的观众分享这个好电影。响鼓要重锤,不就是多花点儿钱么,这钱值得花,把《一步之遥》这样一部伟大的电影推荐给大家,与大家分享,对我来说是一种责任,义不容辞的责任。
记者:伟大的电影?就是和《让子弹飞》不在一个级别上了是吗?
马珂:姜文的每部作品,我觉得都可以用“伟大”来形容,他们都在那个时代占据了当时的制高点。这还不是我说的,前两天好像有本《Time Out》的杂志评选了有史以来100部最好的中国电影,姜文两部电影在前十,四部电影全部前三十,《让子弹飞》是2010年以后唯一入围前三十的。
对很多人来,《让子弹飞》已经是巅峰了,但姜文导演一直在去往更高巅峰的路上。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创作都是不断挑战自我和超越自我的。既然艺术上,导演创作的高度在不断提高,市场上我们也应该相应进步。到今年年底,我们有22000块银幕,我相信《一步之遥》会是中国电影市场的定海神针,它可以探测一下市场的深度,中国电影票仓有多大,《一步之遥》票房就会有多高。
记者:那您对票房到底什么期待?您讲过这部片子票房希望超过《阿凡达》?
马珂:说实话,《阿凡达》的纪录早应该被超了吧,最好12月18号咱们上之前就有人超,现在还让5、6年前的片子占据这样一个高度,不是它纪录多高,是我们自己太慢了。
至于《一步之遥》,我还是用数据来说吧。2010年底银幕数是6000块,《让子弹飞》观影人次将近2000万,票房7个亿。四年过去,同一个导演,更好的阵容,更大的制作,更精彩的故事,银幕数是22000块,以前的四倍,你自己想想票房会是多少?
记者:那就是28亿的票房?
马珂:是不是这个数我不去说,但我至少知道潜力在哪儿。
谈与姜文合作
他不能考虑钱的问题 我不能不考虑钱的问题
记者:聊聊您和导演吧,您和姜文是怎么相处的?
马珂:我和他的关系很简单,首先我是他的影迷,第二我是他的制片人,第三我是他的好朋友,合作搭档。当年,媒体给我们取了一个外号“信马由姜”,我很喜欢这个说法,事实也是这样,他去完成一些他想要拍的故事,我再去市场上把它变成一部卖座的电影。
记者:你们之间最近的一次争执时什么事情呢?
马珂:最近一件事情不简单。他让我戒烟,但我找理由,不肯戒。
记者:他戒了吗?
马珂:他戒了,这一点我真的非常佩服他。两年前他说要戒烟,马上就戒了。这是我一直要学习的,凡事他说到做到。
记者:那你们对电影最近的一次争论是什么呢?
马珂:电影开机前,我们一直都有争论。剧本讨论阶段,不单是我和他,包括他和摄影指导,我和制片主任、制片人,我们都会争执,这就是充分民主。但开机后,我绝对赞同导演必须集权。集权是什么,集权不只是下命令,更是担责任。现场每天必须有个人用最准确的指令、最明确的方式,带领大家把今天的工作量完成。有这样一个人,对我出品人来说是多好的事儿啊,出品人最怕什么样的导演?最怕现场不担事儿的导演。电影拍完后,就轮到我用我的集权方式来完成市场推广,影片发行。我和他,是一个互相都敢担责任的组合,不这样,办不成事儿。
记者:导演会不会在现场临时有新的想法,让你觉得很崩溃?
马珂:我们俩合作七八年了,崩溃这个词,从来就没出现过。
记者:从来没有?
马珂:还有人真拍崩溃了?拍电影你要说拍到崩溃,那就别拍了。难道拍电影不该是个享受的事儿?拍电影可能会辛苦一点,劳累一点,但你要把它当作一件不快乐的事儿,就不会有好的结果。你希望观众在电影里以快乐的心态看电影,你就得用快乐的心态来拍电影。你拍的时候崩溃拧巴,观众看的时候一定更崩溃更拧巴。我和姜文在这点儿认识是一致的,开开心心拍电影,谁都不可能拍崩溃。
记者:您和姜文导演合作是他在《太阳照常升起》后状态不是很好的时候,这之后您用一个制片人该有的方式,让《让子弹飞》成了一个经典案例。但姜文成了一个商业和艺术上都很成功的导演后,心态上会不会有什么变化?
马珂;我和姜导的合作,基于我是他的影迷,我相信他是最好的导演。我认为他的电影,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鬼子来了》到《太阳照常升起》,都是伟大的作品。《太阳照常升起》是落么?我怎么觉得是起啊,那是多牛多好的一部电影啊。大家所谓“起伏”,不过是票房高一点,票房低一点而已。姜文在乎的是电影本身,我不觉得他有什么起落,心态也谈不上有什么变化,他一直是一个敬业的、伟大的艺术家。
记者:他对市场的判断不会产生变化?觉得自己特别牛之类的吗?
马珂:姜文从来都是最好的演员和导演,你如果觉得《让子弹飞》会让他膨胀,那就太看错了,他二十出头就到了很多演员一辈子也达不到的高度,他的自信和才华不需要票房的肯定。
我和他合作这么多年,觉得他最好的就是心态,外界对他不起作用。艺术家能保持这种纯粹性很难得,如果不是这种状态,姜文不可能在二十年只拍五部电影。
记者:我一个比较小气的揣度是,当作品成功的时候,导演会不会认为这是我作品的成功,你不用帮我运营也可以,合作变成了谁依附于谁。
马珂:这的确是小家子气的想法,老姜找我合作,就是明白应该让导演专心做导演的事,制片人做制片人的事。能这样思考问题的人,不会把一件事情的成功当做全是我的或全是你的,把两个人的关系看成谁依附于谁。
记者:所以姜文导演认为你比他更擅长做生意?
马珂:当然,所以才会找我合作啊。我跟他合作很简单,你拍一个你想拍的好故事,我把它转化为市场价值。全世界都一样,一个好导演一定要和一个好制片人合作,一个好的制片人也必须找到一个好导演。
记者:您刚说电影是一个工业,可姜文刚刚反驳过这个观点,他说电影怎么可能是工业呢?
马珂:他当然不能认为电影是工业了,电影在他那儿就是好故事、好故事,还是好故事,他是一定要排斥聊什么工业、票房的,这是我制片人该聊的事儿。我就是要和一个专心讲故事的人合作,一个导演要是天天聊工业、市场,他能是个好导演么?我才不想和这样的人合作呢,这不是很简单一个道理么?
姜文专心讲故事,拍出一部好电影,交到我手上完成商业转化,我让它成为整个工业的一部分。一句话:他不能考虑钱的问题,我不能不考虑钱的问题,这就是分工。
记者:这个观点上其实你们意见不统一,也不存在谁说服谁的问题是吗?
马珂:不用统一,或者说整体上的统一恰好是矛盾的分工组成的,我们从不争论这个问题,大家各人干好各人的事儿。
记者:如果他拍出来是一个小众电影,怎么办呢,你拿到这种项目会很棘手吗?
马珂:对制片人来说,没有小众电影。小众大众怎么分?不还是根据票房结果来说吗?电影只有好电影和坏电影,所以出品人没有把影片尽力发好之前,先想着这是一部小众电影,说难听点,那是逃避责任。
当然,我和姜文这种合作模式的好处是,我们参与创作,可以从影迷、普通观众的角度在剧本创作初期给他反应,让他找到最好的讲故事方式,既能表达爽了,也能方便观众听得明白。
姜文导演其实很愿意沟通,剧本动手前,他会先给我们口述故事,看我们会不会为这个故事乐,为这个故事感动。他讲《一步之遥》的时候,所有人反应都很强烈,我有信心,《一步之遥》肯定不是小众电影,它是大众电影、超众电影。
记者:可是姜文说过拍电影挣一块钱都应该庆幸,您却说票房纪录要超《阿凡达》?他有没有跟你说过票房的要求?
马珂:我不是第一次听他说这话了,《让子弹飞》的时候他也说,赚两毛就可以,结果赚了七个亿。现在四年过去了,银幕数增长了四倍,他说赚一块,你帮我分析分析,这话到底什么意思?得是多少亿的票房?
记者:姜文会为了周韵的事情来找你吗?比如让她当主演?
马珂:周韵本身不是好演员吗?我倒觉得因为她因为照顾家庭,牺牲了很多机会。我认识姜文前,就看过周韵很多戏,一直觉得她很好。不是姜文来找我,是我坚持要让姜文用周韵,既然有合适她的角色,为什么不用好演员呢?
记者:角色合适我能理解,但是如果没有合适她的角色呢?
马珂:当然是因为每部电影都有适合她的角色啊。我希望你们换个角度来想一想,姜文作为编剧和导演,当然知道什么演员最合适。《让子弹飞》里,他让我去演“八岁”,我一个三十六岁的人怎么能演八岁呢?他说“不是,老马,我这么多年跟你在一起,你这张圆圆脸太像一个孩子了”,我自己都没发现,但他能敏感感受到。
姜文最熟悉的人就是周韵,可能她就占了这个优势,一个聪明的导演,当然愿意选择熟悉的演员。你找个助手都想找个熟悉的,沟通成本小啊,我们现在很多事最大成本就是沟通,把成本减到最小,事儿就能办到最好。
记者:马总,你会考虑有一天和姜文分开吗?
马珂:我们俩从合作开始,就没想过这事。我们没有一个合同,要签几部戏约,拍完几部怎样怎样。两个人合作时想着分开,就办不好事儿了。从07年开始到现在7年了,我们心思都放在一起拍个好电影上,一块儿弄剧本,一块儿筹备,一块儿拍摄,一块儿宣传,我很享受这个过程。
记者:那在这七年里你有过任何一刻,觉得我不想再跟你一块儿干下去了?
马珂: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七年里,我们从《让子弹飞》到《一步之遥》,接下来还有《侠隐》其他项目,一直都在工作状态中,我和他都不是半途而废的人,不可能有那种不干了的想法,有任何问题,一起想办法解决嘛。搭档是做事儿,不是整天腻歪谈感情,什么叫分开啊?这话多难听啊,不是男人谈事儿的方式。
(编辑:王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