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纪录片的立身之道

2010-11-09 08:57:45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作者:柳森

    采访者: 柳森

    被访者: 方方

    ●由于纪录片的真实属性,其摄制本身注定是一个要不断去冲破一些困难的过程。技术革新对于纪录片而言非常重要,也是推动纪录片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技术永远不应该只是一种 “炫耀”。

    ●我们不能强求各个电视台只重观众利益,不顾自身收入。但也希望各电视台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能兼顾观众的感受和自身的文化责任。毕竟,纪录片不像商业片那样是一种 “消费品”。

    柳森:继电视纪录片 《大国崛起》热播之后,其姐妹篇 《公司的力量》再度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新一波收视热潮;不久前,中国导演贾樟柯新作 《海上传奇》夺得第30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曾经被认为 “曲高和寡”的纪录片,似乎正进入越来越多普罗大众的视听生活。于是,有人说, “中国纪录片的春天已经到来”。对此,您怎么看?

    方方:今年6月,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纪录片委员会在佛山召开了第四届年会暨 “纪录中国十年庆典”。在庆典上专门为十年中十部最有影响力的纪录片颁奖,我本人作为颁奖嘉宾出席了这次会议。会前经过层层筛选,评出了众多一线工作者、专家学者、领导都认可的有口皆碑的作品,但有点可惜的是,个别很有质量的片子最后还是没有获奖。

    由于纪录片的真实属性,其摄制本身注定是一个要不断去冲破一些困难的过程。这是纪录片工作者永远需要去面对的。比如,一些题材和被采访人身份的敏感性,等等。所以,我也经常跟我们的学生讲,希望纪录片工作者深入现场,了解、观察、记录真实的生活,创作一些能为社会的前进起一定推动作用的、对得起历史的作品。至于它究竟是大片,还是小片,并不重要。

    柳森:很想听听您的看法。

    方方:现在有一些大片,我们能听到它有很大的投资、很大的排场,看到它在影像制作方面几近美轮美奂,但是,我们在片子里并没有找到作者内心要表达的思想,没有令人心动的感觉。于是,这就好比一个人穿了一件名牌衣服,却没有足够好的身材和气质去衬它。诚然,技术革新对于纪录片而言非常重要,也是推动纪录片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技术永远不应该只是一种 “炫耀”。

    有些人以为中国没有好的纪录片,这时我常常会举《回到凤凰桥》的例子。它绝对不是一部“大片”,但是它跟被拍摄者贴得很近,它在忧虑着她们的忧虑。这就让一种很温暖的力量在观众心中滋长。它虽然讲述的是几个钟点工、普通农村妇女的故事,但它实际上在讲述整个人类面对永远无法解决的两难困惑。于是,无论你来自社会的哪个角落,从事怎样的工作,处于怎样的生存状态,每一个人都能在这部纪录片中读到“我自己”。这样的片子就属于难得的佳作。

    柳森:近年来,我国有不少纪录片在海外屡受好评,但反观国内纪录片频道、栏目的生存现状,大多“不那么容易”。对此,您怎么看?

    方方:我曾到一些国家去调查他们纪录片的发展情况,发现在欧洲、加拿大等许多国家,他们的纪录片之所以能有一个比较好的生存环境,就是他们有多种专门向纪录片倾斜的基金。纪录片从它的选题被确立、认可的那天起,就开始可以按其所完成的进度获得资助,之后还可以从各种渠道去推广。而如果是故事片,从其通过选题、成立剧组的那天起,就要开始缴税。也就是说,通过类似的机制,纪录片的公益性质从一开始就被确立了下来。然后,从某种程度上,获得更有力的支持与推崇。

    所以,回到中国的现实语境下,我们不能强求各个电视台只重观众利益,不顾自身收入。但也希望各电视台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能兼顾观众的感受和自身的文化责任。毕竟,纪录片不像商业片那样是一种“消费品”。

    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曾做过调查,他们的主要观众大多是二十岁以上的男性。他们观看纪录片的渠道并不单一,甚至被网络、影碟等很多渠道 “摊薄”,但他们本身对于观看纪录片这一行为的忠诚度很高。那么,对于这样一群观众来说,由于一种对知识和真实的追求,不管国产纪录片总体质量如何,他们也一样会去寻觅一些好的纪录片来看,甚至反复观看。[NextPage]

    柳森:就当下而言,同中国本土纪录片竞争受众的,除了越来越多的商业大片,还有大量品质相当高的海外片源。它们在开拓了国人的视野的同时,也把大家的品位锤炼得越来越“挑剔”。那么,中国纪录片未来的立身之道何在?

    方方:纪录片在中国的发展曾走过了一条从对外宣传开始、走合作拍摄捷径,到通过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来培养属于我们自己的受众和收视习惯的道路。为何中国纪录片在对外宣传工作中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波高潮?因为,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世界渴望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而我们的纪录片工作者也在 “用外国观众理解的方式宣传中国”的语境中获得了很多创作的空间。

    为何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一度征服了那么多观众?因为,这种拍摄主旨没有 “宣传腔”,在摈弃刻意拔高主题、坚持平民视角的前提下,凭着创作者的智慧,不着痕迹地进入了很多老百姓的心,也改变了相当一部分领导者的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时至今日,以上两种诉求一如既往。这就是中国纪录片和中国纪录片人的历史机遇。

    柳森:有消息称,央视计划于明年推出专门的纪录片频道。在不少观众看来,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方方:现在不少地方台几乎已经把自己的纪录片拍摄队伍取消了。从这个角度来讲,央视纪录片频道一旦推出,会对各地电视台恢复纪录片创作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等队伍恢复起来了,就会有好片子出现。

    换个角度看,如今纪录片队伍的分化、传播渠道的分化、受众的分化,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有很多时候,这些都是“创造”的基础,会激励你在困难和挑战中做得更好。

    (实习编辑:明莉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