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中国”是时代中国文化节的一个单元,其中展出了一张1992年的海报,显示那时它就有这么高的流行文化。
它的意义并非止于文化。两个国家的领导人都亲自点评过“时代中国”。中国总理温家宝认为:“‘时代中国’有助于增进中英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英国首相戈登·布朗则对“时代中国”这样“宝贵而精彩的设想”表示欢迎,称它将“有助于拉近中英两国距离,进一步发展并加强两国的关系”。
政治的归政治,“时代中国”深蕴民间性,“创意中国”的发布会就体现了其有趣一幕。“创意中国”展览是“时代中国”的一个大单元,意图向英国传达最时尚和流行的中国形象,承办方为英国国立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以下简称V﹠A)。2004年起就在V﹠A做策展人的张弘星从深圳、上海、北京找到了他心目中最流行的中国符号:CCTV总部大楼、鸟巢、球鞋、搞怪的大熊猫、复原的“上海滩”情调。
新闻发布会在古色古香的北京中国会馆举行,除了十几排中国记者,太师椅上还坐着数位黄发碧眼的英国同事。他们睁大眼睛,听英文流利的张弘星讲中文——这样的机会可能为数不多。张弘星想通过“创意中国”,“帮英国人了解时尚的中国、流行文化的中国,甚至是前卫的中国。因为很多英国人并不知道,他们印象中毛时代的中国已经改变,或者说在变化”。
听完翻译,张弘星的几位同事个个露笑,一些中国记者也笑了。一位外国驻华记者的理解是:“这种笑也许是想说,英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不会还停留在毛时代吧?”但张弘星的回答则是:“《泰晤士报》去年11月份的民意调查显示,54%的英国人对中国的第一印象仍然是毛泽东。”
“不是说英国人自大到不愿意了解中国,这是人性使然——懒惰。所以,如果他懒得去搜集中国的信息,那我们就搜集好了端给他;如果他还是懒得看一眼,我们就得找个吸引他的理由。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想是个不错的理由。”V﹠A亚洲部负责人贝斯(McKillop Beth)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春节始,奥运会开幕结束,英国人为“时代中国”选择的是一个绝好的时间段。
今年五十多岁的贝斯年轻时是一个坚定的左派,共产主义曾是她梦想的社会形态,她心目中的理想国度就是中国。出生在一个小镇的她当年曾想努力获取有关中国的信息,但是非常困难。后来她只身来到中国。巧合的是,她来的两个时间段,恰恰都是中国最有脾气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和1980年代末。
南方周末:现在英国人了解中国的程度,是否真的仍然停留在小脚、辫子或者毛泽东?
贝斯:我基本能帮你确认。真的。真正对中国有现在时的了解的,估计只是那些亲身来过中国的人。英国是一个大地方,那么多人,来中国的是少数。而英国的图书馆、电视机、电影院里,现在时的中国也不常见。我们的博物馆是做比较流行的收藏的,因此,我们这次展览的目的就是要描摹一个当下的中国。
南方周末:看来您对中国文化很了解。
贝斯:很简单,因为年轻的时候,我近乎偏执地向往过中国。不过,现在我变了。其实我刚才忘了说,左派英国人也许是了解中国的,不过,那也很少。
南方周末:奥运会前夕,向英国人介绍中国的意义在哪里呢?
贝斯:就像两个人,要相识相交,需要有个契机,就好像同时买一样的花,同时看一部电影,然后搭讪起来,最后甚至相爱。中国人和英国人也需要这样一个契机。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契机有时候很难找到,而奥运会恰恰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契机。英国人了解中国,对英国人好,对中国人也有益。奥运会不但给了中国机会,也给了世界认识中国的机会。
(实习编辑:庞云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