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盛葳
本次展览的艺术作品,都与头发有着形形色色、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以头发为主题,或者以头发为材料。参展的艺术家们,通过绘画、图片、影像、装置等不同手段,来表达社会观念、性别差异、个人情感、对艺术的看法,乃至宗教理想。“一花一世界,一沙一佛陀”,头发虽小,但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西方艺术家利用毛发进行创作的实践不胜枚举,其中包含的主要两种类型是利用头发进行对艺术的反思和性别研究方面的创作,女性主义者尤擅于此,然而在中国,关于头发和毛发的艺术却有着漫长的历史和更为具体的语境。
“头发是灵魂重要的保护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山以草木为本,人以头发为本”是中国千年以来的古训。国人在清代以前多束发挽髻或戴冠。满人入关以后,清廷曾强迫人民遵从满族发式,引起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随着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风起云涌,剪发以示革命的做法又流行一时,然而兀然间被莫名其妙剪去长发的寻常百姓,又不得不在风云变幻的政治空气中买上一条假辫子拖在脑后。革命抑或保皇?何曾是脑袋的问题,不过是头发的问题而已——在虚假的民族主义情绪中被无端斥为假洋鬼子的鲁迅深感于此。当文革中的“阴阳头”还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中时,长发和光头的极端行为已经成为1980年代艺术家们的招牌,继而横扫神州的“韩日潮”又将国人的视觉和观念推进波普的洪流之中……
似乎这只是社会文化和政治问题,与艺术何干?回首中国二十世纪艺术,只需稍加注意,就可以注意到,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不知何时起,便由“优雅”的长辫转变为“突兀”的光头。从85时期“大胡子”艺术家的经典形象到“闪亮”的光头、“五彩斑斓”的哈日哈韩发型……头发、中国人、当代艺术籍此联系起来。对于中国20世纪艺术而言,无论是革命现实主义艺术、文革美术,还是1980年代以来的前卫思潮都深深打上了反映论的烙印。因此,艺术形象中的头发问题,不仅是一个艺术自身的问题,同时也成为了一个与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变迁相互映证和阐释的课题。
当然,头发总是具体的,属于某个特定主体的,因此,头发在艺术中的出现和表达也或多或少与个人的情感因素相联系。“朝如青丝暮成雪”,“剪不断、理还乱”,“长发为君留,剪发断情愁”,古诗中关于头发与情感的林林总总不计其数,通过头发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和见解同样也成为当代艺术重要的母题之一。
先锋、革命、无奈、温柔、愤怒、时尚、保守、恩爱、决绝……这一切,全从这纤细柔顺的缕缕青丝中一览无余。
(实习编辑:郭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