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说他们缺乏想象力,吕丽萍说他们急功近利,可编剧自己心里有说不出的委屈:收入少、地位低,出名难,维权更难。作为一群无名的英雄,他们习惯于站在幕后。戏好火了导演,戏差苦了他们。没有明确的行业规定和编剧协会,多年的媳妇很难熬成婆,目前,借着大洋彼岸美国的一场编剧罢工热潮,我们也把目光移向了国内的这群幕后功臣,相比于好莱坞的编剧,国内的编剧们更有说不清道不尽的难处。
难处一:收入低
美国编剧工会规定编剧每写一部剧本的最低酬劳是35079美元。
当然,名编剧拿的要比这高得多——无论他们写出的剧本有没有人拍。这个数字对于国内的很多编剧来说是望尘莫及的。根据调查,国内编剧一集稿酬多在6000元到1.2万元之间,要是上了一万该编剧就已经是腕儿了。《康熙微服私访记》的编剧邹静之的稿酬为4万元一集,海岩一般在3万元以上。《渴望》、《过把瘾》的编剧吕晓明是每集3万元;《雍正王朝》的编剧刘和平为2.5万元到3万元一集,《龙年警官》的编剧魏人是2.5万元一集,《康熙王朝》的编剧朱苏进是2万元一集,《黑洞》的路川为1.2万元一集。还有众多编剧枪手,片酬是一集4000元左右。
难处二:地位低
表现一:署名权。几年前一部历史剧《烟花三月》,导演拿着编剧于正的故事找到投资,后来在片头的故事署名却变成了导演本人,同样,王宛平根据石钟山原著改编的《幸福像花儿一样》因为火爆荧屏而引来了原著与改编者谁是功臣的大讨论。当然以上这些还算有一定成绩和经验的编剧困惑,真正打拼在署名权底层的,是那些枪手级待遇的编剧。投资方为了降低成本,往往找人写好大纲以后,将其分派到“下线”手中,这些下线有可能是文学系的学生,也可能是以码字为生的自由撰稿人。他们的加入丰富了大纲的内容,填补了剧本的空洞。乍一听有点像美剧的编剧团队流程化分工,但是实质上,由于编写剧本的人风格不同,鱼目混珠,赶工出来的剧本质量可想而知,而这些枪手也根本不可能出现在电视剧拍摄现场,更不用说署名了。
美国编辑大王罢工,让世界震惊
表现二:改剧本。相对于收入少的尴尬,最让编剧们无奈的是导演或者制片方对剧本的“伤筋动骨”,然而,这也是圈内最为普遍的编剧遭遇。不论是初出茅庐还是名家大腕,编剧们把剧本交给制片后就失去了对作品的控制权。海岩说,编剧的剧本经常被人肆意修改,编剧连技术工人都不如。王海瓴表示,投资方和导演对剧本总是进行“二度创作”,如果剧作成功,投资方和导演会说这是他们“二度创作”的结果;如果失败,则一切责任都是因为“剧本太烂”,而编剧则无处喊冤。所以,当观众在电视剧中看到无数个BUG的时候,不一定全是编剧的无知惹来的祸。
表现三:霸王款。收入低可以忍,没收入也只能忍。因为不公平的霸王条款一开始就让编剧处于被动。一位资深编剧曾表示:“从签合同开始,编剧就开始了一场赌博,没人知道最后能拿到多少钱。几乎所有合同里都规定:乙方创作的剧本必须通过甲方的审核才会支付该期的稿酬。”同时,由于投资方对支付编剧报酬的时限切分得很细,对每一个环节都享有主动权,编剧随时可能被“炒”掉。
难处三:维权难
好莱坞的编剧罢工给国内编剧最好的启示就是建立编剧团体,或者说是行业工会。众所周知,工人谋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一种合法手段——罢工的核心当然是要有一个工会,但是有工会的前提是要有工业。而目前中国影视业完全没有形成工业,工会也就无从谈起。今年一月国内数十位编剧曾经在北京香山举行了一次全国编剧维权会议,发出了今年编剧联合起来提高剧本稿酬的倡议,可以说为编剧保护自身权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但接下来如何解决编剧与制片的博弈关系,如何健全行业规定等细化问题,国内编剧要走的路依然漫长。
□相关链接
日韩编剧人红戏红
在日本,制作方会将总制作费的10%左右分配给剧作家,保证其创作的积极性。每部日剧由编剧定下内容,构想细节和对白,编剧的风格和基调贯穿全剧,并得到充分尊重,这也是日本盛产名编剧的原因。同时,编剧还可以根据剧本选择适合的导演来合作,同时决定演员的角色归属。在日本,很多观众都有明显的编剧情结,就像追明星一般追捧知名的编剧,著名的野泽尚(代表作《沉睡森林》)去世的时候在日本上下引起巨大哀悼之潮。
在韩国,除了编剧受到重视和追捧外,他们和制片方的关系是平等互利的。由于韩国的电视产业实行制播分离制,在电视剧播出过程中,广告商会根据观众的反馈和收视调查决定广告投放量,这种完全市场化的运作迫使编剧必须精心创作剧本,导演研究拍摄手法,如果观众反馈不好,广告量就会相应减少,而制片方的利益受损后,编剧、导演的报酬以及信誉也会受到影响;相反,如果得到的反馈比预期好,那么编剧的报酬也会相应增加。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编剧和制片结成了完全的战略同盟关系。韩国编剧的年龄一般在27岁至30岁左右,以单身的女编剧为主,他们通常都是通过正规的考试被录取,进入专门的编剧研究学院深造,并在进行过相应的培训之后才正式成为编剧。
美剧编剧地位之高,甚至高过明星和美剧中的导演,几乎可以用“铁打的编剧流水的导演”来形容。一般来说,美剧都有一个庞大的编剧团队,一般会有总统帅,也就是核心编剧来勾勒出剧集的大方向,再由下面的编剧群来分工协作,光《迷失》的编剧团队就有16人,而《白宫风云》更是高达三十多人。他们之间的分工很明确,谁写俏皮而又有内涵的对白,谁打磨幕后独白,谁控制节奏高潮,谁又汇总分镜头剧本和总脚本,这些分工都非常明确。
同时,美剧制作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成熟的工业化体系,广告收入有56%归制作公司,确保了编剧们有稳定而丰厚的收入,同时由于剧本的好坏决定剧集的精彩程度,从而影响到收视率继而波及广告,因为,编剧的核心作用让导演和演员变成了其手下的棋子,从而也激发了其更为高效和让人叹服的创作力。
(编辑: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