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在人们大年三十的晚上,年夜饭的餐桌上多了一道佳肴——春晚,回顾往昔,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娱乐单一的过去,央视春晚成了美丽的回忆,犹如流星划过年夜,璀璨在记忆深处。看如今,春晚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媒体间炒得炙手可热,却也在社会大众的口水战中被炮轰得灰头土脸。
看春晚成了人们的习惯,可央视春晚数十年如一日,曾经振奋人心的百分之九十几的收视率也开始让人质疑,社会大众的娱乐方式日新月异,央视已渐渐曲高和寡。央视春晚创新谋求出路,可年年的创新也只是换汤不换药:总说大场面大制作,花的钱不少,可总离不开那巴掌大的演播厅;总说推新人、推巨星,可翻来覆去总是那看了几十年的老面孔和过期的二流小明星;独唱变成五六个人合唱;所谓增加互动环节无非就是念更多的贺词、更多的短信、更多的网络留言;现场互动终于将主持人由舞台中央变成了在观众席开辟小舞台,找两个“说托”发言就成了民众呼声……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浏览网页,近10年来央视春晚成为每年最大范围口水战的核心,人们对春晚褒贬不一,春晚也犹如烫手山芋般在历届导演手中传递,无数导演在骂声中成名。如今,春晚并没有象30岁的女人那样用美貌与智慧取胜,而是好比美丽的鸡肋,每每给人无限的期许和遐想,却品之无味。
春晚这道大餐让社会大众吃了几十年,曾经明星们以上春晚为荣,没酬劳倒贴车马费都愿意去排队候审,那是因为只要上春晚就能让中国的老百姓认识,是被历史证明最佳成名途径。现如今,各腕各星转投地方,为地方电视台的春晚献艺献声,对于央视春晚不再迷恋。
历来,春晚捧星无数,而如今,春晚也毁人不倦。看冯巩、牛群、句号、德江、潘长江等诸多闪耀春晚的笑星们,在春晚多年的洗礼后,现如今沦落得说相声没味,演小品无神,最后只能客串主持,出点没有销量的唱片,再也没有当年闪耀荧屏的聪慧,硕果仅存的赵本山、范伟、宋丹丹也被春晚洗刷的苍白无力,春晚标榜所谓的高雅,活脱把相声小品这些纯中国“物种”给逼得要么灭绝要么变种的边缘,真可谓是“成也春晚,败也春晚”。
郭德纲曾这样评论春晚的语言类节目:“央视连续十几年翻来覆去地用的就是那几位小品、相声演员,我们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从黑发变白发,从白发到过世……”一语道尽几十年来央视春晚曾经的辉煌和今日的沧桑。其实,每年在民间诞生的新秀数不胜数,但是在央视春晚上每每见到的却都是熟悉的老面孔,每年娱乐圈诞生无数新歌新曲新笑料,可在央视春晚上听到的仍只是经过央视审查包装后的成品,犹如罐装纯净水般,看着整齐划一,主题鲜明,喜庆热闹,细品之却索然无味。
[NextPage]曾经每到过年,全国所有电视台只有一个节目——央视春晚,这曾是年夜里唯一的娱乐。大家围坐在饭桌前,看着春晚,想着过去的苦日子,议论着眼下的生活,盼望着来年生活更滋润,一台电视一届春晚足以将汇聚无数欢乐。那时候,全国所有的电视台都播着央视的春晚,中国十几亿人口在年夜看央视春晚既是时尚又温馨。
如今,电视市场正在发生着一丝丝的变化,不可否认,各地方电视台的隆起,给庞大的中国电视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当央视还在继续“阳春白雪”的时候,地方电视台的“下里巴人”已悄然进驻了人们的生活,分流着不少的眼球,正在撼动一尊独大的局面。
记得在2007年进行的“你最想在春晚中看到谁”的网络调查中,“超女”和郭德纲呼声很大,但这种观众的头位需求并不符合春晚的胃口,所谓的“大腕”必须要有“春晚制造”的标签。“春晚制造”就意味着一些为观众所喜爱的演员永远上不了春晚舞台,而赵本山则成了永远的小品王。观众想看的看不到,观众看腻的却年年看,最终观众的怨气占据了春晚的人气。
如此“春晚制造”为地方电视台带来了契机。各地方电视台的春晚也蓄势待发,欲在春节分得属于自己的一杯羹。或强强联合,或地方特色,或港台同庆,或本土明星,或承包某演艺公司明星联合打造……
希望各地方电视台在春晚的竞争中不断推陈出新,有更多的“特色、特点、特别”的欢乐和精彩奉献给大众。
(编辑: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