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4天的第二届巴格达国际电影节29日落幕。没有戛纳和威尼斯的浮华与喧嚣,巴格达电影节表达的是一个饱受战争创伤的国家的悲苦与迷茫,是伊拉克电影人在困境中发出的和平呐喊。
法国导演朱利安·让德罗执导的《维克托先生》获得了电影节金奖。这部影片讲述了一名保安寻找个人身份认同的故事。对饱受教派冲突之苦的伊拉克人来说,寻找个人身份认同与寻找民族认同之间,多少能产生共鸣。
伊拉克导演贾迈勒·纳夫斯执导的纪录片《阿布格莱布和160公里》获得电影节银奖,该片讲述了伊拉克13名入选国家队的跆拳道运动员遭绑架和杀害的故事。
倾诉苦难、渴望和平显然是本届电影节展映的多数影片的共同主题。电影节展映的63部各国影片中,27部出自伊拉克导演之手。这些伊拉克本土影片多为纪录短片,主要反映了在教派冲突最激烈的2006年,伊拉克普通百姓的生活与抗争。
电影节期间,伊拉克青年导演阿里·哈希姆表示,他希望通过拍摄关注普通伊拉克人生活的影片,让伊拉克人“逐渐认清和抛开各自的分歧、摒弃暴力和恐怖主义”。电影节组委会主席阿马尔·阿拉迪则盼望电影节“有助于推动(伊拉克的)和解,促进不同群体和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
2005年7月,首届巴格达国际电影节在巴格达市中心的曼苏尔酒店举行。次年2月,金色清真寺遭炸弹袭击引发激烈教派冲突,电影节被迫中断一年。在本届电影节举办的第三天,即本月28日,巴格达市中心一家商场遭到汽车炸弹袭击,造成14人死亡,64人受伤。这家商场距电影节举办地点仅几个街区之遥。
伊拉克著名电影人阿齐兹·卡里姆对新华社记者说,考虑到巴格达目前的安全局势,本届电影节成功举办本身,就表现出伊拉克人在困境中的抗争精神。
伊拉克电影业兴起于上世纪40年代,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繁荣一时。当时,到电影院看电影在伊拉克是十分流行的休闲方式。1991年的海湾战争以及随后的经济制裁让伊拉克电影业逐渐走向衰落。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以及伊国内安全局势持续恶化,更让伊拉克电影业遭受了灭顶之灾。目前,巴格达的电影院绝大多数已经关门。
(编辑:李金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