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拍经典名著在时下影视圈热得发烫。据刚结束的首届全国影视编剧精品创作研讨会统计,目前影视翻拍率已达50%。业内人士和专家们预测,这股翻拍风明年将达到巅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不约而同地都将在明年被翻拍:李少红版《红楼梦》、新版《三国演义》、张纪中版《西游记》和吴子牛版《水浒传》都将在明年开机。
影视人翻拍经典名著热情虽高,但每部经典名著翻拍消息传出后都引起一片质疑和争议声,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艺术结晶与商业博弈
出品方借经典吸引观众眼球
影视创作不但是艺术的结晶,也是商业的博弈。翻拍经典名著之所以大热,首先在于这些经典名著在艺术品质上毋庸置疑,二是老版影视作品的成功也赋予这些作品新魅力,有了这些“群众基础”,翻拍经典成为收视率和电影票房的有效保障,赢得制作方的青睐也情有可原。不可否认,不少翻拍剧或电影的确取得了成功,如《新上海滩》的口碑和收视率就很不错,好莱坞翻拍的《无间道》甚至拿下奥斯卡奖。所以,翻拍经典本身并无过错。不过,从另一方面讲,由于老版影视作品先入为主获得了观众审美认同,在观看新版剧时,观众潜意识里难免产生“审美排异”,加上并不是每部翻拍剧都能成为精品,不少翻拍剧甚至不如老版。
·缺乏审美再造新亮点
翻拍不是娱乐化浅薄地颠覆
尽管有很多不成功先例,但仍有大量影视制作机构对翻拍经典趋之若鹜,尤其是四大名著的重拍,几乎每一部耗资都会上亿元。“一窝蜂”重拍经典名著绝非正常现象。不少专家认为,目前中国影视界面临的原创力量薄弱问题日益严重,由此产生了“一剧难求”的剧本荒,而造成好剧本、新故事缺乏的深层次原因,关键还是影视圈人心浮躁、功利至上,导致原创力量萎缩。翻拍经典不是不可以,但应该在尊重经典的基础上,用新的时代精神和感悟去重新演绎经典老剧,这才是翻拍经典的出路。
在国外,一些经典作品也在不断地重复改编和创作,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名著,人们一遍遍地改编,却总是一遍遍地收获惊喜,因为每次重拍都有新亮点。遗憾的是,国内不少经典翻拍作品出于追逐利润的目的,很少有审美与艺术再创造的新亮点,只是用娱乐化手段浅薄地颠覆。
·技术不是艺术
莫把高科技当成制胜法宝
所谓经典,就是不断品味仍不断有新发现。至今被翻拍次数最多的影视作品当属《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时隔一个影视周期后,今年四大名著相继将翻拍提上议事日程,先进的拍摄手段、更多的资金投入、空前迅猛的宣传攻势……一方面为翻拍四大名著带来便利,但更多的还有质疑和争议。
对于喜好重拍经典剧的导演来说,突飞猛进的电脑技术似乎成了他们制胜的法宝。在他们看来,新版能够利用技术的优越性使画面更精彩壮观、细腻逼真,而这恰恰是老版的不足。当然,动辄上亿的投资更可以让他们把技术优势发挥到极致。比如重拍《西游记》,张纪中就说:“不是说哪个版本不好,而是当时技术条件有限,所以杨洁导演殚精竭虑也只能拍成那样。现在条件好了,我希望做出一个更好的《西游记》,不能那么简陋。”这与其说是张纪中对重拍的自信,还不如说是对技术的自信。重拍经典剧的导演在手握技术“利器”时,切不可以认为找到了制胜法宝。技术不是艺术,也永远取代不了艺术。
·创作心态浮躁
制造噱头只为发掘商业价值
现在是已进入影视剧制作的工业化时代,同时也是艺术创作的浮躁时代。艺术文化产品的工业化使得影视剧拍摄都讲经济效益,从剧本创作到拍摄,从导演到演员普遍相当浮躁。一些导演、编剧为迎合大众趣味,往往对经典肆意改动、添油加醋。前不久热播的《双枪李向阳》就把李向阳放到穆兰、杨大脚的“爱与被爱”的漩涡中,让松井以暧昧的目光注视着穆兰,这只是在制造噱头,并不是在经典基础上的再创作。对于翻拍,创作者总有许多冠冕堂皇的理由,而实际上,急功近利、最大限度地挖掘经典背后的商业价值,才是大家心知肚明的终极目标。于是乎,电影改电视、电视翻电影、电视改电视……翻拍大潮越汹涌越让人疑从心中起:弄点儿新故事真的就那么难吗?
(编辑:闫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