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夫》、《夜宴》、《十面埋伏》、《天下无贼》、《无极》……这些大片有什么相通之处?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京港合拍片……
2004年国内票房过亿的影片《功夫》、《十面埋伏》、《天下无贼》均出自京港合作之手;
2005年,全国超过3000万票房的13部影片中,京港两地合作推出的就占了7部,其中《无极》、《神话》包揽了年度票房的冠亚军;
2006年,两地合作拍摄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再度包揽年度票房的冠亚军。
制片数量多、票房成绩高、观众口碑好,种种迹象表明,京港合拍片已然成为引领两地电影票房的风向标。
那么,合拍片繁荣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两地合作中存在哪些优势和不足?如何实现合拍片在更大范围中的合作?
日前,借“北京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电影论坛”在中国电影博物馆召开之机,本报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多位两地重量级电影界人士和专家。
●繁荣背后的原因何在?
内地电影政策的逐步开放以及京港两地电影界的相互需求和强强联合。
早在1994年,香港寰亚电影有限公司就来到北京做它们的电影生意了。当时的合作不称为合拍片,而称协拍片。
“第一部影片《女儿红》是和中新社下属的南海影业公司协作,协作方出的是劳务和器材。” 香港寰亚电影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庄澄说。
仅限于此的简单合作,使当时两地电影界并不曾想到,之后合拍片的发展速度会如此惊人。
是什么在其背后促使和推动呢?
突破始自1997年香港回归。那一年北京召开了第一届京港经贸洽谈会,同时首次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此契机下,京港之间的文化创意交流渠道逐渐畅通,联系日益紧密。
文化创意的领军产业电影自然最先感受到了这股春风。两地影人交流开始频繁起来,合作程度也进一步加深。2003年CEPA正式签署,更使得2004年和2005年香港与内地合拍的影片增至30部。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副总裁喇培康说:“电影政策的逐步放开为两地影人合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提供了诸多便利。”
庄澄认为,除了政策之外,市场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巨大的内地市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香港电影公司进入内地寻求合作发展。
2002年,香港寰亚和内地公司的第一部合拍片《老鼠爱上猫》,内地票房获得了2300万元人民币。“一般情况,如果每个地方的票房能够回收总投资的20%多就已经是很好的了,没有想到《老鼠爱上猫》这部片子在内地不但回收了全部成本,还有盈余,内地市场被激活了。”庄澄说。
与此同时,刚刚走向市场经营的内地众多电影公司也急需从相对成熟的香港同行那里借助和汲取经验。
“香港有成熟的视听工业体系、人才,以及相对成熟的电影运营机制,这是内地无可比拟的。” 北京广播电视局局长孙向东如是说。
“合拍片今天取得的成绩是必然的,这是‘强强联手’的结果。”北京华谊兄弟影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中军说,“香港相对成熟的电影运营机制加上内地广泛巨大的电影市场,再汇聚两地优秀电影人才的智慧,这些因素都是高票房最有力的保证。”
●如何进行更好地合作?
开放发行领域;优化制片和票房结构;简化合拍片的审批手续。
从1985年的第一部合拍片《绝处逢生》至今,22年的时间里,除了因不断取得的好成绩感到惊喜之外,两地的电影人更多的是在总结经验和反思不足。
其中之一便是发行难。
香港公司在内地没有发行权,现在香港大公司合拍片审批后进入内地市场,几乎都会找保利博纳电影发行公司发行。如2003年,保利博纳接了香港寰亚公司的《老鼠爱上猫》、《无间道Ⅲ》、《花好月圆》等6部电影。
“我们拍电影,最重要的就是把票房收回来,这就需要靠发行。但目前内地的发行公司来来去去也就那么几家,而他们接触海外制片商和发行商机会很少,这样在海外的发行能力远远不能达标。”香港东方娱乐控股有限公司主席黄百鸣说。
此外,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韩三平认为,制片和票房结构的两极分化现象过于严重。“一方面是所谓的大片集中了两地最重要的团队和资源,取得了巨大的票房,而另一方面很多中小投资影片在融资方面出现各种困难,造成了近年来影片市场题材过度单一的局面。”
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主席吴思远考虑更多的则是合拍片的审批手续。“按照目前的法律,办一个合拍许可证至少需要20天,海关的相关批件总是要花费很多时间才能通过。尽管相对以前已经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仍然显得比较繁琐。”
那么,针对不足,今后京港两地影人如何去克服难题从而实现更大范围的合作?
“我觉得应该开放发行领域,让有经验的香港发行人参加发行,形成良性竞争。另外希望在题材的审查上,可以再做些调整,让合拍片的前景更为广阔。”黄百鸣说。
韩三平则一再强调,金字塔结构是合理的回报结构,要有上亿的大片,也要有大量的小成本电影作为基础,“不能只有大片和1000万以下的片子,我们要填充中间的部分,让中国电影的发展模式更为坚固。”
吴思远表示希望合拍片的审批手续能进一步简化。“我觉得合拍可以更简单、一步到位。手续应该彻底简化,网上申请就可以了。”
(编辑:闫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