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四个“罗密欧”较量 韩国的最惊喜本土版略肤浅

2008-11-05 09:11:18来源:    作者:

   

  昨天,随着立陶宛国家剧院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辉煌落幕,国家话剧院的莎士比亚戏剧季也随之落下帷幕。本次戏剧季中,韩国带来的极具韩国本土特色的“罗密欧”与立陶宛现代色彩浓烈的“罗密欧”交相辉映。与此同时,时尚版“罗密欧”与上海话剧中心带来的喜剧《罗密欧与祝英台》也在同一时期一决高下。相比之下,海外“罗密欧”改编新颖,立意深刻,而本土“罗密欧”却略显肤浅。

  韩国版 期待值:★★★ 观后感:★★★★

  比原著更有批判力

  韩国木花剧团带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翁原著的“简装版”。经过改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情节紧凑,节奏紧张,充满了浓郁的韩国风情。

  剧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对载歌载舞的年轻人,他们像莎翁原著中那样,在村里的舞会上相识、相恋,韩式的剑术比拼演变成一场血腥的家族仇杀,最终他们仍像剧本原著中一样为爱死去。

  这应该就是莎翁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然而舞台上的一切却又与莎翁原著相去甚远:

  莎翁原著中的英国两大家族间的争斗被重新设置在了韩国一个热闹的小村庄中,木头房子、身穿韩服的俊男靓女和舞动的丝绸使得观众几乎忘记了莎翁原著,完全融入了韩国两位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当中。

  剧中台词被稍作修改,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爱情充满了浓烈的喜剧色彩,幽默的对白使得观众能够更加关注初恋的神圣美好,乃至罗密欧死后,朱丽叶还要拿起毒药瓶,遗憾地感慨一句:“怎么一滴都不剩”,让观众面对死亡结局时竟也能笑得开怀。而该剧的结尾可谓神来之笔。在莎翁原著中,罗密欧与朱丽叶死后,两个家族摒弃前嫌,握手言和。但在该剧中,两人死后,家族争斗却依然惨烈延续。

  北京剧协主席杨乾武评价说:“在现实世界中,死亡带来的往往是更深的仇恨;这样的改编比莎翁原著更有批判现实的力度。”

  时尚版 期待值:★★★ 观后感:★★

  为了爱情而爱情

  相比于两部海外的“罗密欧”,在解放军歌剧院上演的时尚版《罗密欧与朱丽叶》更贴近爱情主题。导演在剧中加入了丘比特这一角色,让原本不懂爱的丘比特,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的感染下,明白了爱与责任的神圣与伟大。这一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剧中融入了大量的时尚语言,比如“两只小蜜蜂,飞到花丛中”。由于演员是还在就读的学生,因此演出效果尚显稚嫩,对剧本主题的开拓也没有逃脱爱情的框架。

  上话版 期待值:★★★ 观后感:★★

  与原著完全无关

  上海话剧中心带来的《罗密欧与祝英台》纯粹是借用了东西方故事的两个人物,讲的却是老上海滩爱国学生和富家小姐在乱世中的搞笑爱情故事,实际上与罗密欧和祝英台的故事都没有瓜葛。

  立陶宛版 期待值:★★★★ 观后感:★★★★

  力在阐明当今世界

  印象中,《罗密欧与朱丽叶》该是部宏伟的爱情史诗。然而,立陶宛维尔纽斯市立剧院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却充满了神经质与鬼魅的气息。舞台上两个毗邻的面包房,大盆的面团随意堆在舞台之上,灶具也挂了满台;两个面包房里的家人们在各自门前列成两队,默默注视着还未落座的观众;在静默之后,是现代舞般的狂乱,揉面团、互掷面团,用切面刀斗殴,莎翁原著中两大家族的世仇演变成了小市民间的庸俗打闹。

  剧中的罗密欧是个面貌清秀的年轻人,朱丽叶则是个身穿绿色碎花连衣裙的美丽少女。他们在面包房的屋顶上分享着爱的誓言,纯洁的浪漫与面包房中的庸俗小市民形成了鲜明对比。

  然而,在下半场演出中,热闹与浪漫却变成了几近骇人的恐怖氛围。一口和面用的钢锅始终立在舞台之上,锅中盛满了面粉,那是决斗前死亡的象征,也是毒药的象征。罗密欧扬起锅中的面粉,便意味着他吞下了毒药。当身着婚纱、满脸白色面粉的朱丽叶从棺木中爬出后,也选择了用面粉自杀。她与罗密欧,背靠背坐在面粉锅中,锅在旋转,而他们已经死亡,被转出的面粉碎屑宣告着一段仇恨的惨烈收场。及至演员谢幕时,每个演员脸上都已糊满面粉,象征着死亡与仇恨。

  除了剧情发生的背景不同,立陶宛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极其忠于莎翁原著,可以说是该剧的“全本”演出,整场演出长达3个多小时。然而,放在现代背景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却也并不是单纯的爱情故事。下半场残酷的场景力在阐明当今世界,仇恨与战争所带给人类的巨大伤害。

  评论

  名剧出新别只是形式

  其实,喜爱莎士比亚的观众们更乐于将韩国与立陶宛的“罗密欧“拿来与田沁鑫的《明》作比较。同样都是为了让莎翁作品演出新意,韩国与立陶宛的“罗密欧”都基本遵循莎翁原著,在剧本与人物关系上改编不大。

  但韩国的“罗密欧”将莎翁作品完全投入到韩国传统文化背景中,而立陶宛的“罗密欧”则将其故事放到了现代小市民阶层当中,两者都比莎翁原著的故事背景更易于贴近观众。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说昔日莎翁的创作是在探讨那个时代的爱情观,那么两部海外的“罗密欧”对当今世界的关注则令该剧比莎翁的原意更显深刻;对现代世界的关照态度使得这两部作品不仅在形式上,也从内容上与现代观众息息相关,使莎翁作品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相比之下,改编自《李尔王》的《明》与莎翁原著故事相去甚远,莎翁原著中三个女儿与国王老父亲之间的人性探讨被三个明朝皇子的争权夺势所取代,主题也和权力争夺有关;观众眼中,《明》与《李尔王》似乎完全没有瓜葛,与当代世界和当代观众本身也离得有些遥远。

  当罗密欧对撞中国版的李尔王,让名剧出新,似乎并不用走得太远;老瓶装新酒,重在与当今世界和当今观众血脉相连,而非单纯在形式上出新出奇。

  (编辑:刘群)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