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话剧院名导田沁鑫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会引起两极的反响,不仅因为她作品强烈的形式感和风格感,更因为她始终在探索不同的剧场表现形式。这几天在上戏剧场上演的话剧《明》同样算得上一部十分大胆的实验戏剧,这也自然会引起部分观众的不适应。
演出结束后,有观众觉得这个戏啰嗦随意,甚至看完后不明就里;但也有人觉得形式独特,还不乏幽默。而田沁鑫则表示,《明》也是自己尝试多年的“排练场戏剧”,希望借此研究观众和舞台之间各种可能的关系。
新意随处可见
在此剧上演之前,大部分观众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该剧的编剧当年明月,一个因为《明朝的那些事儿》红遍大江南北并第一次尝试话剧剧本创作的网络红人。但事实上,《明》剧的最大看点却是不同以往的叙述方式、导演手法和表演形式。
《明》的新意随处可见。剧本就尝试把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和大明王朝的历史人物进行对接,以便让中国观众对莎剧有更切身的体会。但现场的效果是,有观众觉得两者的联系多少有些牵强,以至于绕来绕去说不清事情。这也让人质疑,“明朝”的介入是否有商业的因素。不过,全剧的舞美还是让人耳目一新,萧丽河的灯光设计,加之装置艺术家夏小万的透明山水空间,使《明》的舞美效果有着很强的质感。
导演表演形式褒贬不一
当然,全剧的导演手法和演员表演应该是最引发争议的部分。也许是剧本完全不戏剧化的“天然促成”,又也许是导演的刻意为之。总之,演员们在台上的状态看似十分随意,经常在角色和自己之间“跳来跳去”。郝平饰演的皇帝刚戴着胡须穿着龙袍训斥三个皇子,一会就脱了帽子拿着乐扣乐扣的杯子在台上喝茶休息起来。陈明昊饰演的三皇子更是“百变”,经常和别的角色说相声一般斗嘴捧哏,不时还会演演双簧,蹦出两句怪话。剧中的十几个演员也无一不沿袭这样的“间离效果”,即使演大将军也会穿着牛仔裤,女一号则干脆由头插花身披纱的男演员担纲,而古典戏曲演出中的检场人也运用于剧中,在台上任意走动,换景和换装。
因为这样的处理,很多观众觉得很难入戏,而剧中拗口繁复的台词更让一些人觉得理解困难。但也有观众对全剧表示喜欢,并认为充满喜剧感。业内人士同样对该剧褒贬不一。上戏的教授曹路生认为,《明》的处理缺乏对戏剧的敬畏感,太过随意。而青年导演何念则认为该剧有很多亮点,尤其对导演充分运用舞台假定性的做法十分认同。
(编辑:许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