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由田沁鑫执导、当年明月编剧的话剧《明》即将亮相国家大剧院。这部以莎士比亚最伟大的悲剧作品《李尔王》为蓝本的话剧,作为2008年中国国家话剧院国际戏剧季“永远的莎士比亚”之开幕大戏将连续上演5天。
由“悲剧”转化为“喜剧”
在国际戏剧舞台上,莎士比亚的众多作品中,很多悲剧都曾被进行过喜剧化、现代化的大胆移植,惟独《李尔王》还从未有人对其悲剧的气质进行过改编。此次田沁鑫联手国内畅销书作家当年明月将李尔王的故事移植到中国明朝,旨在通过这次‘位移’找到不拘泥于原著的可能性。同时,也让观众能够接近舞台上的发生的事,给观众提供一个接近名著的桥梁。
导演田沁鑫强调,“这次所谓‘喜剧’的尝试,并非结构上和主题上的变化,而是表演方式、表现形式、与观众的交流方式上改变了。演员的表演将让观众觉得自由、轻松、喜悦、幽默,在这层气质之下,再来探讨一个深刻宏大的话题。”
当年明月首次尝试话剧舞台
话剧《明》的编剧当年明月是畅销历史读物《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其作品在短短两年内连续出版了五部,使中国的民间读史热再度升温,并且吸引了大量原本对历史漠不关心的女性和年轻读者对历史的关注。
此次当年明月应导演田沁鑫的邀请,创作话剧《明》。田沁鑫导演素来对编剧十分“挑剔”,在她以往的作品中,无论是舞台剧《生死场》、《红玫瑰和白玫瑰》还是40集电视剧《生死桥》,都是亲手根据小说原作修改的,其余大多数作品则干脆是原创。此次和当年明月共同创作,是田沁鑫首次与编剧进行深度合作。
第一次担任话剧编剧的当年明月表示,他希望此次《明》的创作将是一部可以流传多年的作品,比他的书更好。他说,“《围城》现在一年只卖几千册,但是它还可以再卖一百年,因为它代表着一代人的精神价值。这也是我对于《明》的追求。”看过《明》的联排之后,明月表示这就是他想象中的《明》,至少他很满意。
唯一的女性角色成为“神秘人”
在西方很多国家的剧院中,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凡是有资格出演莎士比亚作品的演员,均必须是资深且具备良好道德的优秀演员,要求非常苛刻。
田沁鑫导演告诉记者,她在选择《明》的演员时,也颇费了一番周折。首先这次《明》对《李尔王》的改编做了不少的探索,挑战了很多演员对名剧的‘习惯’,很多优秀的演员因为‘不习惯’和‘无法想象’而放弃了这个角色;其二,演员同时具备悲剧和喜剧的双重素质,必须在两种氛围中可以自由、不露痕迹地过度,又把悲喜两端演绎得非常极至,要有非常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明》剧整个演出的节奏极快,演员一会儿歌舞一会儿打斗,还有很多肢体动作,同时还要不断转换很多角色,这就非常考验演员的体力,即使很会演戏,但身体虚弱、体能不好,也很难完成这场2个小时强度很大的演出。
最终,曾在《秀才与刽子手》中大放异彩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台柱子郝平、国家话剧院优秀青年演员陈明昊、赵阳、曾在电影《立春》中有过精彩表现的吴国华等演员进入了田导的视线,这16名年轻的男演员组成了一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不折不扣的纯阳刚阵容,将在舞台上呈现“好看的历史”。而16个男演员之外唯一一位女性角色,则被导演精心创造成了一个异常美丽但却颇为沉默的“神秘人”。
最大的当代艺术品“立体山水”搬上舞台
此次《明》的舞美设计非常独特,导演田沁鑫特别邀请当代艺术大师夏小万参与《明》的创作,就是希望将“立体山水”搬上舞台。强调空灵、意境,利用“空舞台”使人和布景“流动”起来。
夏小万独创的“切片绘画”、“空间画作”在国际当代艺术领域非常知名,他以中国传统山水画为素材,采用透视原理,在玻璃上创作的“立体山水”画,曾在国际拍卖领域获得过很好的成绩,并成为收藏界的一大热点。
据悉,通常的“立体山水”作品,单幅面积一般不超过5平米,此次《明》的创作中,夏小万却绘制了100多幅高达9米的画作,并跑遍全国各地,经过长达半年的材料、工艺实验,终于完成了这次创作,创造了首次在剧场中呈现的最大的当代艺术作品。
(实习编辑:庞云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