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北京将推出一个大型的系列活动《永远的莎士比亚》,以此来纪念莎翁诞辰444年。届时,在北京的舞台上将呈现多部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仅《哈姆雷特》即有浅利庆太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合作版,有以色列卡美尔剧院的希伯来语版,有林兆华戏剧工作室《哈姆雷特1990》版,这三个版本的交锋将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文化热点,之前有媒体称《哈姆雷特》年底撞车,但这种不同版本的同时公演,将体现出戏剧文化的多样性。
近日,林兆华召开《哈姆雷特1990》剧组协调会,针对剧本结构和舞台呈现与主要演职人员进行交流。大导回顾,无论是1990年冬北京电影学院的首演,还是94年人艺复排,都在戏剧界引发震动,现场爆满与排队购票的场面蔚为壮观。弹指一挥间,已经是二十年光阴荏苒。从90版所获得的媒体评介来看,当年林兆华的《哈姆雷特》的戏剧美学是极具开创性的。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东京地球座(日本专门仿制伦敦环球莎翁剧场修建)在94年的时候邀请该剧组赴日访演。当时日本著名剧评家松冈和子评介道:林兆华的《哈姆雷特》,无论是剧本的重构、导演的手法,还是舞台美术、戏剧表演,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不愧是一部巅峰之作。
在协调会上,林兆华坦言,我们要延续90版的解读方式,这是不会变的。因为我们不仅仅需要莎士比亚,我们更加需要我们自己对莎士比亚的认知,这才是经典的价值所在。每个人都有诠释莎士比亚的权利,当然每个人也都有评价这种诠释的权利,所谓永远的莎士比亚,并不是莎士比亚本身,而是我们赋予了莎士比亚什么。正如布莱希特所言,有能力这样做的人才有权利这样做。
哈姆雷特从其剧本诞生之日起,全世界已经有无数的戏剧版本和电影版本。对于经典的解读,林兆华直言,我们必须重新诠释,否则我们无法超越。90年的文艺思潮,踏着八十年代西化与开放的步伐而渐趋成熟,当年林兆华的《哈姆雷特》是对国人无节制地鲸吞西方文化的一种反动,体现了知识群体在改革开放十年后,从冲动状态中趋于冷静的转型过程——即对西方经典文化的理性思考。
剧本结构上,林兆华的《哈姆雷特》将掘墓人从剧中提炼出来,从开端到结尾贯穿始终,强化了莎翁“生存还是毁灭”这一人类共同面对的根本问题。“角色置换”也是林兆华希望通过这样一种近似荒诞的表达,来阐述其对人类个体生存状态的思考,正如林兆华所言,今天的国王可能就是昨天的哈姆雷特,这也体现了个体生命复杂的社会属性。当国王的扮演者在王后和哈姆雷特下场以后,突然摇身一变,成为哈姆雷特,开始痛斥其叔父弑兄篡位娶嫂的卑劣行径。尤其在哈姆雷特为国王和母后上演暗杀游戏的时候,国王居然从王位上缓缓走下,去完整地表演了整个的暗杀的过程。类似这样的戏剧处理和梦魇般的表演手段,为林兆华的《哈姆雷特》创造出一种语境,使莎士比亚的戏剧充满了荒诞不经的迷幻色彩,而其障眼法的背后,却深藏着导演的生命哲学。人人都是哈姆雷特,这是当年林兆华的语法。他要提升观众对于一部伟大戏剧作品的认知高度,“我们不需要一个披着满头假发在台上乱喊乱叫的家伙,我们要赋予经典更深远的哲学内涵。”大导说。这里不需要表达“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真理式命题,这里要传达的是“如果他的对手是一个人,那么对手的清白既不比他少,对手的罪恶也不比他多”。
针对即将复排的团队,林兆华介绍,《哈姆雷特》依然由濮存昕领衔主演,奥菲利娅则起用了高圆圆,母后葛簇特由陈瑾担任,国王克劳狄斯由周明汕扮演。大导说,“现在的濮存昕和二十年前是绝然不同的,濮存昕对于哈姆雷特的理解和他日臻完美的演技,可能是90版之后最大的突破之一。今天的濮存昕,那种知天命后,内敛的锋利与柔韧,游刃有余的表达,将是该剧最大的看点。”
关于奥菲利娅的扮演者高圆圆,大导评价,她非常适合奥菲利娅,我看过她和王小帅的电影。我向来不喜欢“戏剧腔”,我需要演员松弛地表演,当然演员的气质至关重要,你站在那里,本身就是戏,高圆圆具备这样的特质。
当年的视觉部分由王音、易立明等协助大导完成,从那时候开始,他们成为最紧密的黄金搭档,共同完成了许多经典之作,此次舞美依然由易立明先生担纲。易立明和王音等都表示,90年《哈姆雷特》的审美是具有恒久价值的。正如剧评家牟森的评述,这个戏的舞美朴素单纯而有力,它使演员和观众一起笼罩在一种情绪和氛围中,给予演员和观众以充分的想象力。它有一种监狱的感觉,宫廷的感觉,坟墓的感觉,它是一种抽象的感觉……在这里残酷地表现美。
对于《哈姆雷特1990》的票房,大导坦言,我们确实进入了一个非常浮躁的时代,浮躁意味什么,蔑视历史与传统,对经典不屑一顾。但无论如何,我们需要一些有识之士,去肩住这一道闸门。
《哈姆雷特1990》在10月底登陆保利剧院,之后将踏上全国的巡演之路。
(实习编辑:庞云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