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肯德基餐厅明亮的店堂里,这名1985年出生的年轻人表情生动,一颦一笑一蹙额……滑稽戏表演中令人忍俊不禁的动作一个接一个。隔着一层玻璃窗的外面,繁华的都市灯火璀璨,但那仿佛却是另外一个世界。
“申遗”成功不解心中愁滋味
作为传统曲艺的上海独脚戏掌声日稀,但彭勇和他的剧社却不断收获观众的喜爱。“需要保护,恰恰说明了它自身的失落和尴尬”。
晚上6点45分,距离正式演出还有一刻钟,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的大礼堂,三四百人的位置已经所剩无几。原本觉得顶多能够来个百八十个观众的彭勇开始变得异常兴奋。两年多过去了,但他依旧清晰地记着那一天是2005年11月21日。
那一年,彭勇还是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的一名在校学生,通过互联网络,寻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十几名上海滑稽戏爱好者,举办了一场专场演出。这十几名“80后”,成了后来上海滑稽网络剧社的骨干,彭勇则担任社长。《骗表》、《金铃塔》、《方言杂谈》十几个独脚戏段子和说唱节目,引来如潮般地掌声,业余爱好者表演上的粗糙,并没有减少观众的热情。那一夜,落幕后,彭勇发现贴身的衣服都湿透了。
当年台上充满激情的业余表演者,如今获悉上海独脚戏申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时,心中却不再泛起涟漪。“现在传统曲艺,只要申报,都能成功”,彭勇说他因为和滑稽界相熟,今年年初就知道“申遗”的事,至于最终获得批准,也不意外。“需要保护,恰恰说明了它自身的失落和尴尬”。
作为传统曲艺的上海独脚戏掌声日稀,但彭勇和他的剧社却不断收获观众的喜爱。
2006年12月23日下午1点30分,徐汇区漕河泾社区文化中心影剧场内,全场249个座位座无虚席,两边的走道上人头攒动,也被挤得水泄不通。不少观众抱怨着:“怎么一个位子也没有”的同时,却站着看完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伴随着演出最后的歌曲《掌声响起来》,彭勇热泪满面。滑稽网络剧社不定期地深入社区,每一次的演出都受到追捧,但彭勇的心里明净如水,他非常清楚滑稽戏的现实处境。“社区里都是年长者居多,对滑稽戏还算熟悉,表演也不收费。但是看看专业的大剧场里,一年能够有几台滑稽戏演出?”因此,彭勇和伙伴们给剧社的定位是扎根民间,然后“积极玩票,多作贡献”。
“80后”不爱网络游戏爱“玩票”
小小少年凭借着自身天然的喜好,十年里将有关上海滑稽戏的音像制品几乎收集全了。
怎么会喜欢滑稽戏?彭勇说不清楚,只记得上初中预备班时,听到电台里播放“说说唱唱”节目时,就被吸引住了。同学的walkman里,播放的都是流行音乐,只有自己的,里面装着的都是滑稽戏的磁带。彭勇意识到了自己和其他同龄人的不同。彭勇的父母对曲艺并没有特别的爱好,对儿子的兴趣,不支持,也不反对。小小少年凭借着自身天然的喜好,十年里将有关上海滑稽戏的音像制品几乎收集全了。
十年后,少年长成了青年。彭勇在浦东上班,国企,每天清早出门,骑着电动车,到定海路渡口摆渡,穿过黄浦江,7点半到单位。中午食堂吃饭,下午4点半下班,骑着车经摆渡回到浦西的家中,生活很有规律,颇似网络上流行的“电车男”。日剧《电车男》中的主人公是个卡通模型发烧友,乘电车到秋叶原电子产品一条街,然后看各种卡通模型是他最大的乐趣,也是他业余生活的全部。对于彭勇,在许多人眼里不流行不时尚的滑稽戏则是他业余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对于同龄男孩热衷的网络游戏,彭勇敬而远之,“太闹,太燥”。看节目模仿学习滑稽戏经典曲调、唱段,约票友一起去观看滑稽戏演出,是他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喜欢传统曲艺的,一般都性格安静,但和“电车男”枯燥的生活相比,彭勇的生活里从不单调,因为滑稽戏是一门充满情感和丰富表现力的艺术,滑稽戏是一门“笑的艺术”!
“滑稽”但不是“小丑”
传统滑稽戏,看似平常,实则深刻,讲求“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有人觉得,演滑稽戏时,就像演一个“小丑”,年纪轻的人,不太爱干这个。彭勇闻言,立刻辩驳。小丑形象古怪,故意把自己打扮成惹人发笑的样子,靠形体博取掌声。而滑稽戏,则是靠对人物的刻画,靠戏剧冲突。区分概念的时候,彭勇像是一名严肃的大学教授。“《72家房客》里,‘369’是个可笑的人物,但他自己也身世可怜,为了蝇头小利,挖空心思迫害普通的房客。笑声下面,是对旧社会下层现实的揭露。”彭勇认真地强调,滑稽戏是一门艺术,它的生命力在于对现实的揭示和批判。而正是当前一些表演中的小丑化倾向,让彭勇有些生气。
“情景剧,一天一集,快餐化,演员收入多了,但刻画人物肤浅了。寓意不深,故事经不起推敲,强拉硬扯制造几个噱头当作笑料……”彭勇说,现在电视节目里流行的一些情景剧,是对年轻人的误导,“以为这就是滑稽戏”。传统滑稽戏,看似平常,实则深刻,讲求“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而一些情景剧中,故意装“戆”,贬低自己的做法,无异于“小丑”。
在彭勇和同伴的表演中,也经常融入当下流行的元素。传统剧本里的台词,譬如“赛一赛”、“拼一拼”、“别苗头”,会适时地改成“PK”一下。和许多滑稽表演中演员会用“K线图”、“高开低走”调节一下气氛一样,彭勇和同伴也不时会运用这些时髦的词汇。“用新词,只限于插科打诨,多了就不行”,彭勇尝试让节目更加贴近现在的同时,又生怕破坏了滑稽戏的传统韵味。那样的话,他自己也就成了为搞笑而搞笑的“小丑”。滑稽戏要想不落伍,不是靠现代新鲜词语,而是靠发挥关注现实的传统,揭示、反映现在生活中的丰富故事。而新的剧本少,也正是滑稽戏发展最大的症结。
印象
大红色的体恤、大红色的小挎包,牛仔裤,球鞋,青春男孩。彭勇的出场给了记者一些惊讶。日常印象中说滑稽戏的都是有一定年纪的“老师”,采访前做准备功课时知道滑稽网络剧团的成员都很年轻,但彭勇说他1985年出生时,还是觉得有些意外。
采访约在彭勇下班后,地点是肯德基餐厅,说到独脚戏,他的眼神自始至终流露着闪亮的光彩。记者要给他拍照,希望他做一个表演独脚戏时的标志性表情。彭勇迟疑了一阵,深深地吸了几口桌上可乐杯中的饮料,然后,突然提眉撇嘴“嘿嘿”两声冷笑,那是滑稽戏《72家房客》里表现伪警察“369”阴险性格的招牌动作。
“独脚戏”,不是“独角戏”,彭勇特地叮嘱并且耐心地解释说:独脚戏是上海滑稽戏里的一种,区别于十几个人演出的滑稽大戏,一般只要两个人演,有点像说相声。独角戏则是北方的一个曲艺种类,一人饰演两个角色,多半是一个人分别扮演男女两个角色。“你们很多记者写报道都写错了”,继而这名年轻人有点忧伤起来:“也说明社会上对独脚戏的了解越来越少了”。
上海独脚戏“申遗”成功
上海独脚戏日前被文化部批准登上“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曲艺术家协会主席王汝刚说,这次“申遗”成功,意味着曲艺“独脚戏”的根将永久保留下来。除了政府支持、专业剧团的自强,上海独脚戏能够永久保留下自己的“根”,或许,其更大的生命缘自民间,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上海独脚戏的喜爱与实践。
出生于1985年的彭勇目前是上海滑稽网络剧社的社长,上海滑稽网络剧社成立于2005年12月10日,由一批热爱滑稽艺术的青年网友自发组成的一个民间团体。核心团员十几人,年龄都和彭勇相仿。社团以振兴海派滑稽艺术为宗旨,不定期地进社区、进学校,表演上海独脚戏,这些年轻的白领,发挥特长表达爱好的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滑稽戏这门上海传统艺术。剧社成立三年来,获得了沪上许多滑稽名家的关心和大力支持。
(实习编辑:金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