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春靓丽的包装遇上古老质朴的秦腔,又该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呢?在古城西安连演60余场且场场爆满之后,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重大文化活动”之一,7月22日、23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小梅花秦腔团演出青春版秦腔历史剧《杨门女将》亮相北京梅兰芳大剧院。
平均年龄19岁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学员们,是青春版秦腔《杨门女将》的主角。这100多个学员从十二三岁开始学习秦腔,5年的时间,排出了多部大戏和数十个传统折子戏之后,终于迎来了人生第一次大型的演出。这部戏,可以说是他们的一次成人礼。
“不光演员、道具,连思维方式都是新的。”有观众表示,真正的创新是源于传统而高于传统,源于传统而发展传统,一味的老戏老演是没有生命力的。
近一时期,青春版戏剧不断出现,但“青春版”的“青春”不单是由年轻演员主演从而使整体舞台呈现出青春和靓丽,还在于编导对剧本的重新界定,在于改编者跳出了原先传统的剧情展示,对剧作进行了脱胎于传统却又继承创新的锐气,从而使剧作展示出一种清新的时代朝气和时代精神。
青春版《杨门女将》剧中不少细节体现了改编者以崭新的人文精神对人性的强烈观照,因而突破了原剧中仅仅展示佘太君和穆桂英情感的大起大落、渲染舞台上的刀光剑影而忽略人物心理刻画的局限,使剧作在大格调上豪情激荡,小细节处细腻传神,情感因素远远超出了原作的简单化处理,深深地打动了观众。不少观众发出感慨,秦腔多了时代的气息,少了传统的老迈和迟暮。
在保留原作情节主干和人物精神的基础上,青春版《杨门女将》大胆舍弃了原作中的模式化场景,使原来11场剧目变成更加紧凑的7场,并在舞台表演中大量增加了集体舞蹈等一些原本不属于戏曲的娱乐性元素,突破了秦腔在人们脑海中的传统表演模式。编剧陈彦还别出心裁地在戏中增加了一场“狼舞”,被称为神来之笔,令整个戏剧充满动感和青春气息。这出戏的导演王青来自上海京剧院,她表示:“我们就是想让秦腔好看,打造一部像电影一样漂亮的秦腔戏。”
在戏剧舞台受到影视冲击而普遍显得沉寂的时期,陕西古老的地方剧种仍然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青春版《杨门女将》让青春浸润到秦腔艺术的各个元素,秦腔也青春了。如此年轻的戏曲,不但成为秦腔事业后继有人、民族戏曲薪火传承的象征,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震撼和惊喜。
作家贾平凹说:“秦腔生力军的异军突起,令人看到了秦腔的未来和希望。秦腔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了,它已经属于年轻人了。秦腔的新纪元已经开始了。”作曲家赵季平也连连感叹:“秦腔有了接班人!”
《杨门女将》也激起了网上观众的热议。署名“单立人”的网友撰文说:“原来秦腔也可以这样演!原来秦腔也可以演成这样!这些,都让人看到了秦腔的明天。现在看来,振兴秦腔不再是一句空谈。”另一位网友写道:“青春洋溢,活力舞台,那才是他们跃马扬鞭的原因所在,戏曲的命脉在于源源不断地不息永续。”
(实习编辑:金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