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百老汇最著名的音乐剧之一《猫》拉开了2008中国巡演北京站的序幕。陋巷中这群猫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以平均每天1.12次的演出频率,轮回着它们的悲喜,舞台从欧洲蔓延到全球。至今,《猫》已创造出近200亿美元的收入。
25年世界巡演经久不衰
1981年5月11日,一部由一位青年作曲家创作音乐、一位从未执导过音乐剧的人导演的、没有完整故事性的音乐剧,在伦敦西区的新伦敦剧院上演。开演前两周,女主角因伤退出由一位新晋女演员顶替,投资人丧失信心决定撤资。但是它的首演获得巨大成功,成为伦敦西区最炙手可热的音乐剧。本已门可罗雀的新伦敦剧院,转眼间票房门口就排起了长龙,使得该剧在伦敦西区创下了连续演出8949场的惊人纪录——这部富有传奇色彩的音乐剧就是《猫》。
它不仅荣获英国舞台剧最高荣誉——奥利佛奖,其魅力还吸引了音乐剧之都——百老汇的目光。1982年,《猫》在百老汇冬季花园剧院隆重首演,创下了首演票房纪录,并获得了号称美国戏剧界“奥斯卡”的托尼奖最佳音乐剧、最佳词曲、最佳导演等7项大奖。
而从1983年起,《猫》相继在布达佩斯、维也纳、东京等20个国家的大都市里驻场演出,并在欧、美、亚、澳四大洲长期巡演,经久不衰。《猫》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上票房纪录最高的舞台剧,也是在美国纽约百老汇和英国伦敦西区连续公演最长的舞台剧。
经典歌曲版本达600个
音乐和舞蹈是《猫》长盛不衰20多年的法宝。“音乐和舞蹈是超越语言的,谁都能欣赏,谁都能看懂。”《猫》的东家,英国真正好集团亚太地区总裁蒂姆表示。
《猫》是音乐剧巨匠韦伯创作黄金时期的经典作品。其中,韦伯集合了多种音乐元素,包括古典、通俗、爵士、摇滚、阿拉伯等多个音乐种类,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唱段,为观众展现出一个古灵精怪、却乐趣无穷的猫世界,音乐跨越了国家和文化的界限,让全世界观众为之痴狂。剧中高潮歌曲《Memory》在世界上已经有多达600个版本,流传之广,堪称音乐剧之最。
除了作品本身精纯外,《猫》的经久不衰还归功于其所倡导的一种现代生活方式与理念。这是一群带着生命的感触,过着“猫样生活”的人。它们懂得享受生活却不铺张奢靡,特立独行又不标榜另类的新锐人类;崇尚自由、寻求反叛,却又极端亲近自然,每个人都能从一只只性格鲜明的猫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此外,在全球巡演中,《猫》在保持故事、舞台、角色、歌舞完全一样的基础上,还“入乡随俗”地加入不同元素。在此次北京的巡演中,剧中那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名曲《Memory》便用中文演唱了其中的一段。
严控版权保障票房
“《猫》的成功,与其说是在艺术创造上,不如说是在市场营销推广上。”北京舞蹈学院中国音乐剧研究中心专家文硕表示。换句话说,《猫》成功的运作模式超过了其本身的艺术价值。
作为《猫》的引进方,中演公司总经理张宇也曾表示,引进音乐剧不但是引进一个产品,而且是被迫或自愿地引进一个完整的营销模式。音乐剧如果不引进成套的运作模式、营销模式、推广模式,是根本做不起来的。而成功的商业操作模式,恰恰是《猫》魅力经久不衰的制胜法宝。
在《猫》上演之初,英国真正好集团就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在音乐、音响以及舞台美术等都有各自的版权。全球任何地方上演的《猫》,都要严格遵循这些标准,只能在很小的余地里做一些细微改变。也正是这样,才能保证各地演出的原汁原味。同时,“不允许非专业演员在非特定灯光、道具下进行‘猫’的模仿活动”是严格的声明。
和百老汇其他许多著名音乐剧一样,《猫》至今也没有出过完整的演出录像。即便在市场上可以买到它的片段,但要想看到全剧,还是得买票到剧场去看。此外,它相关纪念品的销售也有严格规定,只能在剧场里定点卖,而不能在外面销售,因此想购买这些产品的人,也不得不买票去观看音乐剧。
一切为确保舞台演出不可替代而采取的措施,其根本出发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保证票房。
(实习编辑:庞云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