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音乐之声》剧照
在全新的2008年里,似乎每个人都在踮起脚尖展望。国家大剧院的第一个国际演出季正在“百花盛开”;来自遥远俄罗斯的神秘高音Vitas还要再访成都;百老汇的世纪经典《猫》和《音乐之声》也将先后登上蓉城舞台……在今年第一期《留声机》里,让我们来看看:在新年的春天里,还会有哪些美丽的音乐和歌声来到我们身边?愿所有热爱音乐的人们尽享欣赏之乐!
音乐剧似乎是2008年春天成都演出市场的一大亮点,2月24日到3月1日,“音乐剧之父”韦伯最经典的作品《猫》将在成都隆重上演,从消息传出至今,让无数期待亲睹世界顶级音乐剧的人们翘首盼望。近日更传出新讯:今年4月1日~4月6日,又一部美国著名百老汇音乐剧《音乐之声》将在锦城艺术宫拉开中国巡演的首场。
故事 好莱坞电影感动几代人
说起“音乐之声”这四个字,可能许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那部1965年的经典好莱坞电影《音乐之声》,该片获得第38届奥斯卡(奥斯卡吧)最佳影片奖。影片讲述了一个浪漫的故事:1938年,在奥地利的萨尔兹堡,年轻活泼的玛丽亚来到退役海军上校冯·特拉普家,照顾他失去了母亲的七个孩子,纯洁善良的玛丽亚,不仅用歌声给孩子们带来无尽快乐,也打动了外表冷漠的上校的心。可就在他们刚刚度完蜜月时,一家人的安静生活随着纳粹占领奥地利而破碎……
该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冯·特拉普夫人因病去世后,七个孩子们换了无数个看护,直到玛丽亚被派到冯·特拉普家。与电影里不同的是,在玛丽亚到来之前,上校就一直鼓励孩子们演唱和演奏音乐。玛丽亚来了之后,她更有条理地教习孩子们演唱各种不同风格的歌曲。1932年,奥地利银行的倒闭使得冯·特拉普一家失去了积蓄,这时候上校已经和玛丽亚结婚,并且又添了两个孩子。为了抚养九个孩子,他们只得去外面演唱。作为家长,上校在每场演出前都最先上台介绍他的妻子和孩子们,然后大家上场演出几首歌曲,最后上校再次上台和大家一起谢幕。
这样的生活在1938年因希特勒占领奥地利而终止。冯·特拉普一家反复考虑后,决定离开奥地利,最后到了美国。从此之后的十八年间,他们全家一直在各地举行巡回演出。在一次表演中,因为少了件乐器,在等待拿乐器的时候,为了不冷场,玛丽亚给观众讲述了冯·特拉普一家的故事。音乐会结束后,便有人到后台建议玛丽亚应该把这个精彩的故事写成书,1949年《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出版了,由此开始了之后的一系列改编,直到那部经典电影的诞生。
至今,《音乐之声》仍在美国所有的音乐电影中票房排名最高,并且紧随《飘》(飘吧)之后,被评为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部电影。甚至曾有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因此而创造:一位77岁的威尔士老奶奶看了940遍《音乐之声》!
音乐 由美国音乐剧泰斗操刀
然而,首次用艺术语言讲述这个美丽故事的,并不是电影,而是首演于1959年的音乐剧《音乐之声》。作者是美国音乐剧泰斗理查德·罗杰斯和奥斯卡·小汉默斯坦(后者也是奥地利人后裔)。他们大胆地判断:冯·特拉普一家唱的奥地利民歌与他们的风格不合,于是他们重写了音乐剧中的所有歌曲,包括琅琅上口的《哆来咪》、幽默风趣的《孤独的牧羊人》,而那首简单却饱含深情的《雪融花》则是汉默斯坦所作的最后一首歌,歌里流露出对祖国的热爱,也可以说是他最后的心声。
这部音乐剧中出现了多首后来被广为传唱的经典歌曲,《音乐之声》是剧中出现的第一首歌,是挥舞手臂歌唱自然和音乐的歌曲;《哆来咪》是玛丽亚给孩子们的上第一堂音乐课,也是她试图接近孩子们的结果,所以作者将它处理得单纯、清晰、明快;《我最喜爱的东西》是一连串的最惹人欣喜的事物,歌曲带有一点民歌的风味;而歌舞《孤独的牧羊人》和音乐《涟恩德拉》则都是由奥地利阿尔卑斯山中景色引发的灵感;《翻越每一座山脉》是为了给刚刚离开修道院的玛丽亚鼓气,这首歌在后来也成为冯·特拉普全家人翻过阿尔卑斯山,远离纳粹阴影时的背景音乐。
1959年11月16日,《音乐之声》在纽约百老汇的鲁特·方丹剧院公演,担任女主角的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女演员玛丽·马丁,虽然公演之前票房就已很火爆,但首演时观众们对冯·特拉普一家的热情有增无减。《音乐之声》在百老汇一共演出1443场,赢得了包括最佳音乐剧在内的六个托尼奖(托尼奖相当于百老汇的奥斯卡),他们灌制的录音也售出了三百多万张。从那一天开始,《音乐之声》成为百老汇历史上又一部传奇经典。2004年,在这部音乐剧首演45周年时,《音乐之声》来到中国,在北京、上海和沈阳等城市演出,所到之处皆大受欢迎。
(编辑:闫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