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每年都有人因为各种原因离开,或者考研,或者工作。每次分别都难舍难分。但是他们都明白,青春的盛宴总有散场的时候,社会是个大舞台,生活总比戏剧更有戏剧性,不能总活在年轻的梦想中。他们只想通过戏剧的精彩给青春散场的时候增添一个温暖的回忆。
青春无悔的追梦者
“没想到观众对我们这么肯定。你知道么,在谢幕的时候我流泪了,这是我们在北京的最后一场演出,也可能是我在剧社的最后一场戏了。”8月16日,《升官图》的主演、湖北大学司南剧团成员迟有为告诉记者。
8月12日在北京开幕的第7届大学生戏剧节上,司南剧团表演的现代主义戏剧大师陈白尘的名剧《升官图》,受到观众的好评。尽管他们都是没受过专业训练的大学生,却得益于原作讽刺与批判的强大力度和他们对角色的深入理解、真挚的表演,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
“我们的表演没有物质报酬,是对艺术的追求使我们对戏剧充满兴趣与激情。”迟有为说。他就读湖北大学哲学系,大三时就加入剧社,开学即将读研三。“从本科到研究生,这么多年了,我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给了剧社,即使在最迷茫的时候也从没想过离开它。”
在司南剧社,有很多像迟有为这样的寻梦人。剧社成立于1999年,由一帮热爱表演艺术的学生自己运作,很多骨干在这里一呆就是两三年,虽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在毕业后从事专业戏剧表演,但他们仍然很珍惜在校园里的每一次表演机会。
在《升官图》表演现场,还有一位特殊观众——曾经的剧社骨干、已经在京工作的艾钢。他激动地回忆着往昔的日子:“我从剧团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一个人做事要认真。虽然不能说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也是非常认真地排练,常常是15分钟的戏要排两个月,每一个细节都要不断推敲,不断完善。记得排《钦差大臣》的时候,为了戏里总共出现不到5秒钟的一个镜头,那个同学整整练了一个下午,膝盖都摔青了。”艾钢说,社团刚开始成立时,只是在学校表演,现在都走出湖北了。当初迟有为是他招进剧社的,《升官图》的导演、即将读大四的张申波又是迟有为招进剧社的。
迟有为说:“这可能是我们好几个人的最后一出戏了,不过剧团的表演也是一个前延后续的过程,总有喜欢寻梦的年轻人加入这个大家庭。”
迟说,司南剧社排演的基本上都是经典剧目。在他看来,低层次的精神宣泄不可能有真正的思想力度,对于大学生而言,还是应该尊重传统,借别人的翅膀起飞以后,再谈用自己的翅膀飞翔。
他说,社团每年都有人因为各种原因离开,或者考研,或者面临工作。每次分别都难舍难分。但是他们都明白,青春的盛宴总有散场的时候,社会是个大舞台,生活总比戏剧更有戏剧性,不能总活在年轻的梦想中,只想通过戏剧的精彩给青春散场的时候增添一个温暖的回忆。
困境下的理想坚守
“我说的话可能不那么好听。”8月16日晚,朝阳文化馆后SARS剧场,大学生戏剧节海南大学海棠剧社《无悔情缘》演出现场,一位女观众对海南大学同学的演出直截了当提出尖刻的批评:“你们的表演很随意,你们的台词功底很薄弱,你们……”
渐渐地,女主角脸上挂不住了,表情很专注,但眼泪已经开始在眼眶里打转。
海南大学海棠剧社是第一次参加大学生戏剧节。与比较成熟的司南剧社不同,这个剧社刚刚成立两年不到,创始人是海大中文系的赵德旭,已经上大三的他也是《无悔情缘》的总导演。
《无悔情缘》虽然有着一个现代感很强的名字,但讲述的是一个很古老的故事——《四郎探母》。海棠剧社的同学们在演绎这个故事的时候,不仅吸收了京剧的元素,同时也进行了一些创新。但可能是因为表演水平的业余,这些创新的地方却往往会引发观众的不满。
虽然有尖锐的批评,但演出现场的多数观众还是给予了他们热情的鼓励。
“海南大学的同学特别不容易,他们来北京的前一天遇到了台风,费了很大的劲才坐火车来的北京,昨天刚到,今天就正式演出了。”大学生戏剧节工作人员王刚表示。
“大学生话剧从来都不缺乏热情。他们对话剧艺术的热爱时常让我感动。”本次话剧节主办方之一,东方先锋剧场傅维伯经理表示。
带队的孙老师介绍,虽然这些孩子的表演在专家看来也许很稚嫩,但在学校里很受同学欢迎,“我们学校的大礼堂只有在他们演出的时候才会出现爆满,他们自己都有‘粉丝’了。”
作为话剧社的社长,赵德旭对于困难最有感触。他表示,这两年剧社招进的人并不多,具有表演潜质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人才匮乏是他们面临的一大困境。此外,“我们还缺少的是资金和专业指导。我知道我们的表演很不专业,可是专业老师的指导是要钱的。”
“这次我们只有大赛组委会的800元补贴,我们都是自费来到北京,很多同学放弃了暑期的实习,就是因为对话剧的热爱。”吕金孟同学说。
傅维伯认为,大学生话剧很稚嫩,不能用专业的眼光去衡量他们,因为他们流动性强,而且缺乏资金、专业指导等条件,不过应该培养保护他们这种热情。“这帮孩子对话剧的热爱和对理想的坚守让我们感动,毕竟理想主义在现在的校园里已经不多了。”
追梦不该是奢侈的事情
大学剧社的同学追寻理想的执著与面临的困境是当今大学生社团现状的一个小小缩影。如今,不少大学社团都有一群坚守理想、执著于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同学,不过,也有不少社团面临和海南大学海棠剧社一样的困境。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大学剧社演员的表演水平参差不一,人才匮乏是不争的现实。其次,有的大学剧社只匆匆排练一两周左右,就赶赴大戏节,所以难免表演生涩,受到观众的诟病。此外,大学生表演还受到缺少资金和专业指导的限制。
不过,尽管有许多困难,但是大学生对理想的坚守还是难得可贵。
教育专家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为有同样爱好、兴趣的同学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社团成员是因兴趣而聚集,它是自下而上的组织,学生应该看重的是这个社团能否在更广的范围内,让更多的成员得到平等交流、共同提高的机会。社团的实质应该是“志同”,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通过活动锻炼能力、认识社会、借鉴社会经验才是学生们最大的收获。
然而,社会的浮躁风气已然蔓延到大学校园,激烈的社会竞争也对校园产生了影响。不少学生在参加社团活动时,很难踏踏实实地做事,而更多考虑的是“眼球效应”,追求学校和社会相关方面的关注,以便为自己参加各类评奖或者就业增加砝码。一旦做的各种活动没有受到关注,便丧失了热情。
一位大学生说,许多同学在选择社团时,不再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而是从功利的角度考虑。那些看似能够为将来的简历增添光彩的社团成为学生青睐的对象,以此作为社会实践经历丰富和自身能力的体现。而许多在昔日繁盛的社团在今天呈萎缩趋势。像文学社、艺术剧社、书法协会等社团,在很多学校呈现“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景象,也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匮乏问题。
此外,大学生自身面临的诸多压力,如考研、实习等也使人很难在社团活动中寻觅到他们的身影。在业余时间追寻自身的兴趣爱好,在他们看来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如何把社团文化发扬光大,让社团成为学生酣畅淋漓地挥洒青春的舞台,是我们社会、学校、大学生都应该考虑的问题。
“我想毕业后肯定不能再从事话剧表演了,但是梦想的火花要保留,我会选择做话剧的忠实观众,照样也是构成话剧艺术的一部分。”在谈到将来时,迟有为说。
不放弃梦想的执著让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