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一个炎热的夏天,《恋爱的犀牛》在青艺小剧场上演,无论是导演孟京辉还是编剧廖一梅都没有想到的是,10年后,当年被指“滥玩意”的“犀牛”不仅依然狂奔不止,更被誉为“永远的爱情圣经”受到一拨儿又一拨儿新生代的膜拜。2月12日—21日,已经在蜂巢剧场连演160场的第四版《恋爱的犀牛》将在国家大剧院强势登陆,并将从这里开始与全国20城市观众的浪漫约会。昨天,主创聚首国家大剧院,为“犀牛”庆贺10岁生日,对于孟京辉而言,“犀牛”中主人公对于爱情和理想的坚持与他对于自己戏剧道路的坚守不谋而合。
我从不为顺应观众而改变自己
1999年,当《恋爱的犀牛》发出第一声嘶喊时,很多戏剧界业内人士对此并不以为然,但观众的认可最终使得这出戏成为了当代小剧场戏剧的一面旗帜。“张广天(博客)、郭涛、吴越、郝蕾、段奕宏……”孟京辉称回想这10年,他会想到很多人,很多参与过这出戏并留下印记的人。1999、2003、2004、2009,每一版“犀牛”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个性,最后高潮段落的处理也不尽相同,但不变的是原剧本的文学负载以及世纪之交年轻人生存状态的集体记忆。孟京辉却坦言自己10年来从未因适应观众而作任何修改。“我的戏没有一个是顺着观众的,因为我发现观众会随着你的戏去调整自己的心理。我尊重这么多年和我同呼吸的观众,但我希望观众一定要跟得上我,要和我一起跑,因为前方的风景太美丽了。”
做大众化的东西我没戏
去年,孟京辉和他的团队又开始了一次新的冒险,根据新浪潮电影改编的同名话剧《爱比死更冷酷》再度引发争议,虽然争论的焦点与当年《恋爱的犀牛》不尽相同,但激烈程度与当年并无太大区别。不过这一次,连孟京辉的母亲都对儿子的探索提出了质疑,“你做的东西观众都看不懂了,还老说观众的思想水平不高,以后别做这样的戏了。”但是孟京辉对于自己坚持的东西没有丝毫的怀疑,而这份信心或许正是来自《恋爱的犀牛》。“如果让我做一个很大众化的东西,就如同冯小刚的电影,我还真没戏,我不是那路数,做不了。我必须坚持自己,排被一些人看作是‘乌七八糟’的东西,只有这样才有人看,我很庆幸这一点。我不是一个妄自菲薄的人,从50年代到80年代,戏剧都有代表作出现,但很多人说新世纪我们反而没有作品了,我就要对他们说,你们等着瞧吧。我坚信我们做戏要对戏剧美学有所贡献,要产生戏剧财富,否则我们的行为就没有意义。”
(编辑:许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