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这个多事之年拉上大幕,迎来充满期待的2009年之际,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演出的《鹿鼎记》登上了舞台。
第一轮21场爆满后,近日,该剧应观众要求加演了15场,演出将延续至2月1日(大年初七)。
定位 带领观众寻找快乐
《鹿鼎记》是80后一代人的儿时记忆,而这些记忆都是“快乐”的。而今,80后都已踏上工作岗位,并且成为了家庭的中坚力量,紧张而繁忙的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使得他们记忆中单纯的“快乐”已难觅踪迹。
所以,当被问及排演话剧《鹿鼎记》的初衷时,包括编导宁财神、何念在内的主创人员口径一致:“为了给大家一个找回儿时‘快乐’回忆的机会。”
作品最初上演时也曾遭遇质疑:话剧何时变得如此肤浅,难道只为博人一笑?对此,上戏教授孙惠柱说:“其实这是2008年话剧中心做得最好的戏之一,它的生命力至少有10年。”孙惠柱丝毫不掩饰对何念的欣赏,他坦言,从《武林外传》到《鹿鼎记》,何念走出了一条“海派喜剧”的新路子。
对于外界褒贬不一的评价,孙惠柱觉得不必太过介意:“其实上海乃至中国的舞台上都没有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喜剧,上海的话剧舞台也没有找到过一条确实可行的喜剧道路,何念的创新虽然让他的话剧不够正统,也因为这样遭受质疑。但细想,既然我们尚未有真正的喜剧登台,又何来正统和不正统?”
[NextPage]
舞台 叫好又叫座的第三类
如果说话剧通常分为叫座和叫好两类,那《鹿鼎记》则属于既叫座又叫好的第三类。上演前,很多人都觉得它无疑是《武林外传》的加长版,都觉得无厘头式的特写搞笑动作已经走到了尽头,同样的编剧、导演,甚至是同样的演员,且又是同类风格体裁的戏剧,观众不相信《鹿鼎记》会有多大的突破。但是观看完全剧之后,观众又不得不承认效果要超出预想中很多,真的验证了那句“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我们做不到”。
《鹿鼎记》整出戏都烙印着“意外”二字,主创在道具和表演手法上注入了很多新鲜的元素。比如一段段移动的城墙,简单营造出了丰富的舞台空间,巧妙地将平行蒙太奇运用到了舞台上;又如杀鳌拜那场戏,运用黑衣人操作假肢体的方式,不但解决了舞台不能演绎打斗的局限,且完整地将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巧妙地展现给观众,营造出了“以假乱真”的观赏效果。
可以说,话剧《鹿鼎记》在舞台技术方面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也为话剧的表现手法打开了许多种可能。
剧组 戏里戏外友谊永存
导演何念曾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排演《鹿鼎记》,是因为自己曾被小说中的民族精神深深打动,这种精神直到现在还令他心潮澎湃。在话剧《鹿鼎记》里,何念也以他80后的视角,对“天下”做了独特的诠释。话剧《鹿鼎记》和同名小说一样,不仅是用来娱乐大众的,也有着丰富的内涵。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整个剧组的“友谊”。《鹿鼎记》在嬉笑打骂之中,无处不流露的是韦小宝和康熙皇帝的友谊。话剧临近结尾的时候,年迈的康熙皇帝平定了天下,却遗憾自己失去了一个最好的朋友,堂堂帝王吐出了一句当年韦小宝常挂在嘴边的粗话,意味深长,让观众在笑的同时感受到了内心的悸动。
除了剧中人物的友谊外,记者也感受到了整个剧组的团结气氛。以何念为导演的这个主创班底彼此熟悉,他们之间的友谊更是非比寻常。剧中复杂的假肢配合表演、令人目眩的舞蹈,甚至于城墙和上书房之间的场景变换,没有默契的合作精神是无法达到如此完美的效果的。
谢幕时,20个演员在台上整齐划一地跳起了舞,让人感觉到他们是如此快乐,观众也无一不被这种默契所感染,而这也是主创班子一再强调的“快乐戏剧”的理念。
链接 观众点评
——听说《鹿鼎记》要演出时,我就一直期待着宁财神如何把这部武侠巨著化解成舞台形象。坐进剧场时,只觉得自己渐渐远离了那个烦恼、喧嚣的世界,尽管脑子里可能依旧想着许多的忧愁和挂碍,但话剧是烟花,绽放瞬间的美丽,丝毫没觉得两个半小时的剧情冗长。《鹿鼎记》中搞笑的台词、生动又温馨的舞台场景,让人们从开幕笑到谢幕。
——搞笑的台词、华丽的舞台、斗舞、说唱、街舞……这个剧组从来不会让观众觉得无聊,把惊喜、欢笑、感动放在一个锅里,和好了、揉透了、蒸得软软和和的,再端上来。
——剧场座无虚席,舞台布置耳目一新,情节设计巧妙有趣,演员表演生动逗乐,开心至极,不虚此行。
(编辑:范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