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晚,张丽萍坐在山西省演艺中心的舞台下,观看临汾市蒲剧院小梅花剧团演出的《挂画》。
突然,台上的小演员一个转身,将手中的手绢抛出了乐池,张丽萍被惊出一身冷汗。自己是戏曲演员出身,在舞台上,尤其是在评奖活动的舞台上,面对无数评委挑剔的眼睛,演员的失误实在是……
正在她乱想的当儿,之前那块飞出乐池的手绢奇迹般地回转了方向,回到演员的手中……一个只有不到20岁的年轻演员,竟然可以把戏曲中的手绢功用到如此娴熟!周围的掌声立刻呼啸而起。
这是发生在正在进行中的山西省青年演员大奖赛上的一幕,这场始于1月3日,将于元月17日结束的大赛,从策划之初到立于舞台,其间发生的种种,似乎都像这个小插曲一样,让人始料未及。
人才危机下的报名大战
时隔二十多年之后,现任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的夏平,依然可以清晰地记得上世纪80年代青年演员在山西风生水起的场面。
1980年的山西省青年演员调演、1982年的山西省中青年演员调演、1986年的山西省青年团调演,连续三次青年演员调演直接产生了“二十四佳”和“十大金牌演员”,而这些人日后全部成为中国戏曲“梅花奖”演员,一时山西风景独好。
二十多年后,戏曲青年人才危机开始向山西袭来。一直未曾举办的青年演员大奖赛将会遭遇怎样的局面?到底会有多少人来报名?按照主办方的预想,五六十人报名即可,百人报名已是欣喜局面。孰料,一纸报名告示贴出,立刻招来六百余人,仅戏曲一项就超过300人,其余声乐、舞蹈、曲艺报名总数也超过300人。“30岁以下的青年演员报名能达到如此盛况,真是让我们意想不到!”夏平如是说。
更让主办方意想不到的是,由于大赛赛程时间有限、规模有限,主办方只能忍痛删减报名节目,最终打下去的节目竟然占到三分之二以上,只有178人留在了舞台上。那段时间,省文化厅的办公室里,总有一些小演员在哭着央求主办方,即使不能上台,也要再去看看他们的节目。“其实那些没选上的节目中仍有大量精品,但我们不可能做一场持续数月的比赛。”夏平如此感叹。
青年演员已成剧种代表
正如本文开头所描述的情景,不少评委在观看过此次青年演员大赛的大部分演出之后,已坚信有不少青年演员已成为某一剧种的代表,蒲剧算是一例。
主办方中的一位负责人这样向记者回述了当时去临汾市蒲剧院小梅花剧团选戏时候的情景,“任跟心院长和杨风团长告诉我们,在这个团里,能演《表花》的至少能拿出10个,能演《挂画》的至少能拿出10个,能演《贩马》的也至少能拿出10个。”经过四五年的培养,一大批蒲剧小演员正在迅速崛起,而这次在大奖赛中的精彩亮相,正是在向外界宣告蒲剧新一代代表人物的诞生。
在此次大奖赛中,各市领导对青年演员的重视,也让主办方感到颇为欣喜。有几个城市是副市长亲自带队参赛,更多的则是宣传部长全程陪同。
民营剧团叫板国有剧团
目前,在山西国有剧团有150多家,注册的民营剧团则有三百多家,未注册的还有三百多家。为参与此次青年演员大奖赛,据统计,山西五分之一的民营团体推选演员报名参赛。
记者粗略数了一下,总共15场戏曲比赛,民营团体参与的就有7场,而山西晋阳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山西三晋晋剧团有限公司、山西小皇后晋剧团等都以专场形式参赛。
更为引人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在本次大赛中,所有民营团体在推选演员参赛的过程中,都承担了演员的所有参赛费用,而大部分的国有院团的人员在参赛时,却往往以自费形式。为什么国家给钱的团体,却无法用于人才培养;反而是自食其力的团体更加注重人才呢?这一现象似乎引申出人们对院团体制的更多思考。
当然,民营团敢于叫板的另外一个资本,则是艺术质量的大踏步提高,这不仅是观众们的心声,更是评委们的感觉。
(编辑:许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