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青年争看昆剧 80后成申城昆剧新“座儿”

2009-01-02 10:40:25来源:    作者:

   

  上个双休日,申城裹在冬日的细雨中。黄昏,密密匝匝的伞花,在冷风里一朵一朵地收起,进了天蟾逸夫舞台的大门。顾不得打伞的“黄牛”,见人就问谁还有多余的票。可得到的答案无一例外地令他失望;当遇到反问他有没有票时,“黄牛”只得拖长了声调:“有——明天晚上你来等着。”

  次日晚上也没有票。不仅加座全满,连两边台阶上也快要坐满观众了。这一刻,昆剧小生张军眼眶有点湿润。在张军的记忆里,著名作家白先勇一直在念叨:“最好的昆剧演员在大陆,最好的昆剧观众在台湾。”这句话,让不少大陆昆剧人耿耿于怀。张军的恩师蔡正仁也记得,十几年前,每周六下午,上海昆剧团都会在剧团的小剧场演出昆剧折子戏。有一次,演出《闹天宫》,台上有30位演员,台下的观众却不足30人,150个座位的观众席里,稀稀拉拉,满眼一片白发。10年前的调查显示,全上海愿意买票进剧场欣赏昆曲的观众,竟不足400人。

  白先勇曾在上海亲眼目睹过这般台上人比台下人多的尴尬场景。他感叹,昆剧这一独霸中国剧坛数百年、为各阶层人士深爱的表演艺术,沉疴不起,奄奄一息。甘做“昆剧义工”的白先勇,召集内地和港台澳的文化精英,共同打造了青春版《牡丹亭》,为昆剧注入青春的生命。近年来,在昆曲界的不懈努力下,昆剧的古典美学和汤显祖的有情天地,终于感动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心,在内地和港台掀起了年轻人争看昆剧的热潮。

  这样的热潮延宕至今。上周末,当原汁原味、不加包装的昆剧《牡丹亭》在天蟾逸夫舞台上演时,观众冒雨而至。据估算,在2000多名观众中,二三十岁的观众占了80%以上,“80后”,成为申城昆剧的新“座儿”。在上昆人手头存着的5000个昆剧观众的个人信息里,能看到“兰韵雅集”昆剧俱乐部的铁杆会员已增至1800名。

  箫笛如云水漫流,申城昆剧的“座儿”在这个双休日是尽了兴的,对他们来说,600年前汤显祖梅花观外的一场雪,与600年后天蟾舞台外的一场雨,都在暖暖地下着。

  欣赏昆剧,是种生活方式

  回味不已

  衣着时尚的培训师JoJo小姐是标准的申城80后白领,带着看电影般的轻松心情,第一次进剧场看昆剧。上本《牡丹亭》听下来,JoJo浑然不觉3个多小时已经飞逝,眼前所见,耳中所闻,令她目迷神眩,回味不已。JoJo说:“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下班后想尽法子找娱乐,现在找到了昆曲,很惊喜。”

  每场必看

  年轻电力工程师韩永毅从去年接触昆曲以来,就变成了“昆迷”。他说:“从看到昆曲的第一眼,我就感觉它把我所有的兴趣爱好——水墨字画、诗词等集成在一起了。”从去年到现在,上海昆剧团的演出,韩永毅几乎每场都看,目赏吟哦之余,他开始收藏门票、海报、宣传画册等关于昆剧演出的印刷品,还鼓动同事、朋友和他一起来看演出。

  一片衷情

  “昆曲发展了600年,唱腔和身段都很完整,和别的戏种比较,更觉得它每句都有身段,实在美极了,丰富极了。”曹庆说。

  “我感觉来看昆曲、知道昆曲的人越来越多了。”黄颖君说。黄颖君是曹庆在上海师范大学的师姐,两个人的相识缘于对昆曲的爱好,两个人在校园外的碰头则是共同为昆曲服务。

  曹庆一直在为昆剧做志愿者,帮忙检票、看场等等,剧场请她别买票,她都不肯。曹庆的手机屏幕上,是自己的带妆戏照。曹庆指着黄颖君:“我迷岳美缇,她迷蔡正仁,她的MP3里全都是昆曲,现在开始学着唱了。”

  与之相伴

  叶潇潇,现在是张江高科技园区一家软件公司的员工,第一次走进剧院观看的是昆剧《邯郸梦》。昆剧的典雅、昆剧艺术家计镇华的个人魅力,让原本痴迷越剧的叶潇潇,义无反顾地爱上了越剧的“奶妈”——昆剧。每当有昆剧上演,叶潇潇就会在“戏曲百花园”论坛上呼朋唤友,一起看昆剧。“并非我们比其他同龄人高雅,只是我们习惯了这种与昆剧相伴的生活方式。”

  十年相伴,昆剧走近青年

  岳美缇:再也不怕下雨了

  一度,昆曲的生存与发展,脆弱到经不得一场雨的浇盖。演出遭遇下雨,曾经是岳美缇最害怕的事。

  改革开放之初,复兴的上海昆剧团正在忙着恢复传统戏,但观众已经日见稀少,留下的,还都是专业观众。对此,岳美缇回忆说:“我是个演员,当看到观众因看不懂昆曲而不愿走进剧场,送出去的票都常常没有人来,心里非常沉重。谁能相信,每次演出我总在祈求千万不要下雨!一场雨下来,观众又要少好几个。我也最怕大冷、大热天演出,不是因为自己辛苦,而是怕观众更少。”

  岳美缇曾经灰心,只能期待几十年后,人们在衣食无忧之余,或许可能想到轻歌曼舞的昆曲,但不知那时还能保留下多少艺术……这一天终于来了。当连着两天的雨水也熄不灭观众来观看昆曲的激情时,她再不用担心下雨了。

  张军:10年努力“火”势更旺

  “昆剧走近青年”,是上海昆剧团的一台昆剧普及晚会。这台晚会的缘起竟是一段“悲伤”的往事。1998年6月,上昆去一所著名的理工科大学演出《游园惊梦》、《三岔口》等昆剧折子戏。学校组织了近1000名大学生。然而,演出开始没多久,学生一个个走了。学校领导怕冷场,下令把剧场大门锁了!然而,锁了大门,学生就从偏门溜出。剧场外还有围墙,学生竟翻墙而出。刚进剧团不久的张军,被这一场景深深刺伤了:“昆剧竟有这么难看吗?至于要跳墙走人吗?”

  “学生看昆剧,跳墙走人”的消息,不胫而走。之后,上海昆剧团去各大高校联系演出时,都被一一婉拒了。怎么办?张军想到借用电视晚会和流行音乐的元素来包装昆剧。1998年12月19日,“昆剧走近青年”晚会在同济大学礼堂亮相。演出开始时,只有三四百人,后来,来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最后,剧场里竟坐了2500人,而且,进来的,没有中场离开。

  “昆剧走近青年”火了,这一火就是10年,数十万年轻人因此与昆剧有了近距离的接触。

  (编辑:李锦泽)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