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充斥战争、灾难,危机四伏的世界永远不缺乏对理想乐土的歌颂,只是批判也好、歌颂也好,如何在一个好形式中来阐述它显得更为重要。“英国新潮戏剧展”这次带来的《本该如此:牧歌》和我们原来习惯的戏剧不太一样,在它那里,你没法找到一种所谓“戏剧性”的核心,它有画面、有氛围、有富有感染力的情节,但似乎找不到那个名为“戏剧性”的物体。
不过,它依然有足够的智慧来吸引我们去理解它,不仅是会心的一笑,还有严肃的思考。
就拿重要道具之一兔子来说,当满舞台的兔子闪着红红的眼睛向你奔突而来,一开始的好玩、有趣,变成了惊悚、恐惧,而当中的转化全凭灵动的舞台构思。
《本该如此:牧歌》由成立于1998年的实验戏剧团队、英国“不速之客”剧团演出,是去年的爱丁堡戏剧节哈瑞德·安吉尔奖的获奖剧目。这个年轻的剧团擅长打点戏剧之外的各类元素,营造出让人印象深刻的感官效果。演出一开始,观众被邀请到舞台上喝啤酒、柠檬茶,玩叼苹果的游戏,旁边用几根树枝搭了个帐篷,空气中漂浮着花香鸟语,苹果酒的味道伴随着手风琴的乐声,大家其乐融融,喝着酒,心里寻思着,“原来这剧场体验可以是这样的乡村!不,确切地说是希腊阿卡迪亚的乡村。”就在这时,人群中出现了异教徒尖厉的喊声,强烈的肢体冲撞开场提示人们:开始了,牧歌不再了!
这是想象中的乡村风情,比现实更怀旧、更乌托邦。其实这种桃花源的故事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只是理想的后花园置换到了英国的乡村。我们陌生的是他们如何表现牧歌与牧歌被摧毁之间的发生。在这里,隐喻可以很生动,满台乱跑的兔子、会说话的马,都是随手拈来的好道具;这里,每个人都是器乐先锋,即兴音乐贯穿始终;这里,荒诞感并不妨碍抒情,河畔杨柳风中的诗歌吟诵和雷霆之后的地狱咒怨并不相悖,两者之间恰恰有着传说中的张力。
在演出结束后的交流中,演员们说,那段最有诗意的河边吟诵来自大家在剑桥河边游玩的灵感,而丰富的道具全凭大家慢慢摸索。
(实习编辑:许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