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印度文化部副部长Ravindra Singh携印度驻上海总领事馆于东方艺术中心宣布“印度掠影”上海站启动。来自印度钦奈的卡拉克雪特拉舞蹈学院以一场传统舞剧《罗摩衍那史诗》精选,为“印度掠影”做了揭幕表演。
成立于1936年的卡拉克雪特拉舞蹈学院在印度传统舞蹈中尤擅婆罗多舞。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派的初恋女友跳的那段让人恍神的舞蹈即是该舞。作为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罗摩衍那》成书于3000年前,以阿逾陀国王子罗摩与妻子悉多的聚散离合为主线,呈现了印度古代宫廷内部和列国之间的斗争。罗摩被认为是毗湿奴的化身,他打败了魔王罗波那,确立了人间宗教和道德标准,在印度文化里是一位理想型英雄。
19位舞者鱼贯而入,6个乐手席地而坐。在遍布了人声吟唱和阿尔利布琴敲击的伴奏中,《罗摩衍那史诗》悄然上演。双手举过头顶弯曲合一,双腿屈伸做稚拙跳跃,婆罗多舞予人的直接观感,神似一团热情跳动的火焰。而“火”元素,确实是婆罗多舞在人体上的神秘显现。女舞者着艳丽似花朵的华服,手镯脚镯叮当作响;男舞者动作刚硬遒劲,幅度大得多。作为印度最具代表的古典舞,婆罗多舞相传发源于南印度坦米尔拿督邦寺庙,是一种集情绪、音乐、节拍于一体的舞蹈艺术。它擅长模仿颤动火苗编排动作,其中,拉斯雅礼仪舞(Lasya)意在展现女性优雅,湿婆神舞(Tandava)则着重彰显男性阳刚,与中国的“阴阳”学说不乏相通。
除了祈愿和奉神的舞段,婆罗多舞还细分为纯舞蹈和抒情舞蹈,舞者需在不同情境里,配合复杂面部表情和手语转化动作,而观众通过舞者手势、表情和音乐节拍,亦能大致理解舞者相应的情绪及其故事。自然界和人体存在对称模式,婆罗多舞受印度教影响,也讲究对称之美,这种对称,在前晚的《罗摩衍那史诗》中均有反复体现。卡拉克雪特拉舞蹈团一位舞者对记者说,能歌善舞是印度人基因中的天性,跳舞对他们来说像神的召唤,也是对艺术的一种尊重。
2013年,中印两国总理实现互访并达成一项共识,将2014年定为“中印友好交流年”,“印度掠影”系列纪念活动作为交流年的活动之一。此外在5月13日至20日,人民广场还会有“印度美食节”,让市民体验舌尖上的南亚风情。此外,为纪念宝莱坞电影100周年诞辰的“印度电影节”和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印度佛教文化遗产展览也即将点亮申城。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