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至10日,辽宁芭蕾舞团将携《海盗》登陆东方艺术中心,亮相“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
三幕浪漫芭蕾舞剧《海盗》取材于英国诗人拜伦的同名诗作。作为近代最著名的浪漫派诗人,拜伦的一生也颇像一部浪漫主义诗篇。他21岁便行游欧洲各地,历时六年写就《哈罗德游记》;亦曾参加希腊独立战争,以此为灵感创作的叙事诗《海盗》甫一出版,一天内便销售一万三千册。从哈罗德、曼弗雷德,再到《海盗》中的康拉德,拜伦精神谱系里的男性角色,不乏洒脱不羁的性格魅力。
5月9日至10日,辽宁芭蕾舞团将携《海盗》登陆东方艺术中心,亮相“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演出版本系俄罗斯编导彼德·奥斯达里索夫2006年为舞团所排。舞剧《海盗》的背景被放置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希腊时期,总结起来,走的还是“英雄救美”的路线。与现代人理解的海盗不同,殖民时代的海盗通常是自由勇敢的化身。因而,《海盗》一度也被翻译为《海侠》。
作为一部年逾150年的芭蕾舞剧,《海盗》最初的编导,其实是法国编舞家约瑟夫·马季里耶。1839年起至1850年代,马季里耶出任巴黎歌剧院芭蕾大师之职,《海盗》是其1856年首演于巴黎的代表作之一。19世纪中期的法国芭蕾舞界颇为保守,俄国这时对芭蕾舞却兴趣正浓,因而,不少法国编导倾向于在俄国舞台活跃。《海盗》在法首演后,很快流传至俄国,两年后即被佩罗搬上俄国舞台。曾编排《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三部传世之作的马里乌斯·彼季帕,亦按捺不住寂寞重排了该剧,还新创了一段“奴隶之舞”强化戏剧张力。
为更适于芭蕾舞台搬演,《海盗》在人物情节上对诗歌做了不少改动,原诗中的悲剧结尾亦被改为大团圆。舞剧在略带探险色彩的故事中,将海盗康拉德与渔家姑娘米多拉的爱情线索贯穿其中,跌宕的命运不时牵引观众心潮起伏。与其他浪漫芭蕾如《仙女》、《吉赛尔》用现实与虚幻交织、凡人与仙女相恋搭建结构不同的是,《海盗》偏爱在血腥的现实世界里铸就“浪漫”。
《海盗》以情节跌宕著称,也不乏大量炫技舞蹈段落,其中一段“花园之舞”除了将男舞者的如虹气势与女舞者的娇柔做对比,旋转与快板等高难度技巧亦探索了人体极限。因不少双人舞段十分考验舞蹈功底,《海盗》业已成为国际芭蕾舞比赛的规定项目。
与其他芭蕾舞剧惯将芭蕾女伶当舞台焦点,男舞者做衬托“支架”不同,《海盗》算是一部实打实的男人戏。不管是男主角康拉德、仆人阿里,还是叛乱者比尔邦托,甚至人贩子阿赫麦特,在剧中都以大段昂扬姿态,尽显了男性豪迈。这也使阳刚气十足的《海盗》,区别于以柔美见长的浪漫芭蕾《仙女》、《吉赛尔》。
(编辑:王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