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芭蕾舞起步于1581年。1948年,一部描写芭蕾舞演员事业与情感生活的英国影片《红菱艳》轰动世界影坛。影片中有一段长达16分钟的芭蕾舞场景,令西方观众如醉如痴。此时,大多数中国人尚不知这种“足尖舞”为何物。1950年,舞蹈家戴爱莲运用芭蕾舞形式创作了一部舞剧《和平鸽》。演出时,并没有露多少大腿,裙子都过膝盖,可观众仍然不能接受。当时有句顺口溜:“大腿满台跑,工农兵受不了。” 1964年,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隆重首演,并得到毛泽东主席的肯定,芭蕾舞才成为中国观众接受和喜爱的艺术形式。那么,中国的芭蕾舞起步于何时?
1954年,苏联专家应邀来华开办芭蕾舞训练班。1958年,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北京舞蹈学校(中央芭蕾舞团前身)上演了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1962年,王锡贤独立执导的芭蕾舞剧《泪泉》上演,中央芭蕾舞团出访缅甸,跻身亚洲一流芭蕾舞团的行列。1964年,具有鲜明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横空出世,不仅让中国人都知道了芭蕾舞,也使中国成为“芭蕾大国”。
日前,恰逢中央芭蕾舞团重新排练《红色娘子军》,我专门采访了见证了中国芭蕾舞成长历程的81岁的灯光师梁红洲。在冬日的暖阳下,梁红洲指着办公楼告诉我:“这座楼是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建造的。用的是人民大会堂的施工队伍和施工材料,已经50多年了。曾经想拆,鉴定专家来看过,说,别拆了,再盖也没这个结实。”周总理对芭蕾舞演员的关怀无微不至。他怕演员们腿脚受凉,让有关人员给演员宿舍铺地板,就连走廊都铺上胶毯。那个年代,国家不富裕,芭蕾舞学员却能吃上豆浆、牛奶、水果,甚至黄油。《红色娘子军》中女战士穿的尼龙丝连裤袜,我们生产不了,当年专门拨外汇进口。
1963年,周总理观看蒋祖慧编导的《巴黎圣母院》。幕间休息时,周总理对蒋祖慧说:“你在戏里用了中国的翻跟头,我看外国戏最好不要用中国的翻跟头。你们可以一边学习排演外国的古典芭蕾舞剧,一边创作一些革命题材的剧目。”周总理定了一个调子: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1963年底,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林默涵邀请有关部门一起讨论舞剧选题。最后通过了李承祥提出的改编电影《红色娘子军》的方案。梁红洲是创作班子的主要成员,担任灯光设计。他清楚地记得,1964年9月26日,天桥剧场,《红色娘子军》首演。中场休息时,周总理来到后台,高兴地说:“我的思想比你们保守啦。我原来想芭蕾舞要表现中国的现代生活恐怕有困难,需要过渡一下,先演个外国革命题材的剧目。没想到你们的演出这样成功。我们国庆节就用这出戏来招待外宾。”招待的外宾是西哈努克,他也是第一个观看此剧的外国元首。几天后,《红色娘子军》剧组准备到广交会演出,道具也已装上开往广州的火车,从永定门火车站开出了。梁红洲这时突然接到通知,要他追上火车,道具要拉回人民大会堂。“幸亏那时候火车开得慢”,梁红洲笑着回忆。火车没白追,要在人民大会堂看演出的是毛主席。毛主席看完演出后说了著名的三句话:“方向是对头的,革命是成功的,艺术上也是好的。”
不论是音乐、舞蹈、舞台美术还是演员表演,《红色娘子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一场,常青指路,奔向红区。舞台设计马运鸿以画布表现大片的椰林,在舞台上竖起一大两小三棵椰子树。椰子树是歪的,这是创作组在海南体验生活时受到的启发。海南文昌椰海公社的椰子树就是歪的,斜长的椰子树特别有个性,符合琼花倔强的性格。琼花从大椰树后闪身出场,倒踢紫金冠是编导蒋祖慧借用了京剧的动作。第二场,琼花控诉,参加红军。创作组考虑到海南的气候特点,将娘子军战士的服装设计为下穿短裤、裹绑腿。联排时,请部队首长观看。他们认为演员的表演有点儿像“娘子”,还不太像“军”。芭蕾舞团领导立刻暂停了排练,演员下连当兵。回来后,气质跟之前完全不一样了。“练兵舞”一开始,向右看齐,“嚓”地一下,都立起脚尖来,“嗒嗒嗒嗒”。后来战士们看了演出,非常惊讶:“你们这个向右看齐,比我们做的好看。”
当时的国际芭蕾舞台上,苏联是公认的权威。时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在北京看了演出后称赞说:“我们还没有你们这么大胆,搞出这么好的革命题材的舞剧呢。”
2009年,《红色娘子军》应邀在巴黎歌剧院演出。法国《世界报》曾这样评价:“女兵们在军旗下练习打枪,用阿拉贝茨和敌人搏斗,用大跳表现勇往直前。《红色娘子军》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为世界芭蕾舞台增加了一朵奇葩。”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