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岁末,因为有了缤纷的芭蕾艺术,北京天桥剧场的舞台独具魅力。11月1日至12月22日,从代表俄罗斯芭蕾审美典范的芭蕾舞剧《天鹅湖》,到享誉世界的当代编舞大师的作品《卡门》、《阿莱城的姑娘》、《小美人鱼》,再到当代芭蕾艺术的探索之作《夜宴》……国内外19家芭蕾艺术院团携14台经典保留剧目,汇聚“首届中国国际芭蕾演出季”。
两个月的时间里,超过6万人次的观众走进了天桥剧场,高水准的剧目不仅让众多资深“芭迷”感到“解渴”,也让芭蕾这一通常被贴上“高雅”标签的艺术门类,在中国普通大众这里接了地气、攒了人气。
更为难得的是,轮番登场的7家国内芭蕾艺术院团,尽管艺术资历不一、文化理念不一,但对芭蕾艺术的热爱、对芭蕾艺术民族化的孜孜探求,让“中国芭蕾”这一年轻“舞者”在与众多国际名团的同台比拼之下毫不逊色,并备显青春活力和东方韵味。中国芭蕾的力量,令人震撼。
老朋友们的“芭蕾聚会”
“这些年,中央芭蕾舞团走过全世界不少地方,也交了很多朋友。我们常常想,什么时候能把这些朋友邀请到北京来,在中国芭蕾与国际芭蕾同行之间搭建交流的平台,营造切磋技艺的空间,也让观众不出‘家门’便能观赏到不同流派、不同文化背景的芭蕾作品。”在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看来,天桥剧场60华诞成为中芭人实现长久心愿的好时机。
位于北京中轴线前门大街南端、毗邻天坛公园与护城河的天桥剧场,迎来了60周岁。这家隶属于中央芭蕾舞团的剧场,既是中芭成长的舞台,也见证了中外文化交流一个甲子的风云变幻。若在世界范围来看,60岁的天桥剧场或许只能算个晚辈,但若置于新中国文化创造与文化交流的历史坐标里,天桥剧场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艺术平台,积累了丰厚的艺术财富。在这里,乌兰诺娃、帕瓦罗蒂、小泽征尔、梅兰芳、郭兰英、白淑湘、皮娜·鲍什等艺术家曾倾情献艺;在这里,莫斯科大剧院、巴黎歌剧院、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德国巴伐利亚芭蕾舞团、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丹麦皇家芭蕾舞团等世界知名艺术院团走进中国观众的视野。对天桥剧场怀有深厚情感的中芭人,决定办一场盛大的“芭蕾聚会”。“这是献给天桥剧场最好的生日礼物。”中央芭蕾舞团副团长、中芭演出公司总经理王全兴说。
开幕式GALA演出掀起这场聚会的首个高潮,2000多张观众票一售而空,不少中芭演员自掏腰包,只为一睹芭坛明星的风采。恰逢演出旺季,北京几乎每晚都有多家剧场同时上演不同的剧目,GALA聚拢观众的“法宝”便是明星院团和明星阵容。这的确是一个令人难忘的美好夜晚!短短两个小时,中芭和老朋友们——7支世界一流舞团的舞者一同奉献精湛的舞技,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芭蕾流派同台较量的激情火花,让慕名而来的观众大呼过瘾。莫斯科大剧院的《天鹅湖》黑天鹅双人舞带来纯正的俄罗斯芭蕾传统,玛莉亚·塞门雅琴科在变奏中完成32个“挥鞭转”,“最帅男演员”丹尼斯·罗金浑然天成的“空中击腿跳”、“旁腿转”等高难度动作简直无懈可击。浪漫主义芭蕾发祥地法国巴黎歌剧院奉上朱耳·佩罗、罗兰·佩蒂两位大师的名作片段,路德米拉·帕格雷罗和卡尔·帕奎特两位明星演员的深情演绎,让整个舞台如诗如画。美国旧金山芭蕾舞团的《奥涅金》卧室双人舞,著名华人舞蹈家谭元元在与舞伴默契的配合中,从容细腻地传达了男女主人公诀别的悲情,让观众不禁为之动容。中芭也拿出了彰显实力的两个古典作品《奥涅金》舞会舞、《堂·吉诃德》第三幕,以及一部现代作品《天黑请闭眼》。特别是在《堂·吉诃德》第三幕中,20多对舞者的群舞颇具气场,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如今,开幕式GALA演出虽然已经落幕1个多月,但相信这些精彩的画面依然留存在很多观众的脑海中,成为这个冬天最为温暖、最为震撼的剧场体验。
中国芭蕾的“集体绽放”
更让人难忘的,是7家在“首届中国国际芭蕾演出季”轮番登场的国内芭蕾艺术院团。他们中有“老字号”中央芭蕾舞团、上海芭蕾舞团、辽宁芭蕾舞团,也有个性鲜明的香港芭蕾舞团,还有“新秀”天津芭蕾舞团、苏州文化艺术中心芭蕾舞团以及北京当代芭蕾舞团。
各家院团无一例外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中央芭蕾舞团精心安排了两出剧目,其一是国际芭蕾编舞大师约翰·诺伊梅尔根据安徒生童话故事改编的、已拥有美国和德国等不同版本的舞剧《小美人鱼》,其二是根据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音乐创作的贺岁芭蕾《过年》。约翰·诺伊梅尔在给中央芭蕾舞团排演《小美人鱼》之后,曾如此评价中芭演员:“他们的古典芭蕾功底以及接受的现当代舞的训练,完全能胜任《小美人鱼》这部复杂的芭蕾作品。”该剧甫一上演,便受到芭坛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过年》创作于2000年,十余年来常演常新,被业内视为芭蕾民族化的一次有益尝试,柴可夫斯基的名作被晕染上浓郁的中国色彩:十二生肖,“年”元素,仙鹤舞、瓷器舞、丝绸舞、扇子舞等舞蹈的融入,让这部经典焕发东方神韵。上海芭蕾舞团的《简·爱》,广州芭蕾舞团的《吉赛尔》,天津芭蕾舞团的《海峡》以及苏州文化艺术中心芭蕾舞团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分别以富有新意的编排对芭蕾经典剧目进行了中国式的阐释。作为参演的唯一一家内地民营院团,北京当代芭蕾舞团首演其新排剧目《夜宴》,年轻的舞者以充满艺术个性的舞蹈语汇,探索着当代文化语境之下的肢体表达。西方芭蕾艺术传入中国不过百年,中国芭蕾职业的发展不足60年,在今天能有如此整齐的人才队伍和高水准、多样化的艺术探索,让很多中国观众深感骄傲。
以一家院团之力举办如此规模和水准的演出季,在中央芭蕾舞团是第一次,为场团独立运作国际艺术交流项目提供了有益借鉴,丰富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途径。本届演出季艺术总监冯英的体会颇为深切,“举办演出季的信心和实力来自中芭55年的艺术积累和国际号召力。”在她看来,这种信心还来自于一种责任感,那就是:“搭建中外芭蕾交流的平台,让国内同行和爱好者了解更多,更重要的是让国际同行看到中国芭蕾的力量。”
“迈出第一步,总是艰难的。这一次集中展示让我们看到编创依然是中国芭蕾的短板。”冯英说。艺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年轻的中国芭蕾需要时间、需要持续的努力。总结这一次的得失,把演出季持续做下去,谁能说今天年轻的“首届中国国际芭蕾演出季”不会成为日后国际芭蕾艺术的盛会?总结数十年来芭蕾在中国的落地、生根与萌发的经验与遗憾,把芭蕾民族化的方向坚持下去,我们期待中国芭蕾成为国际芭蕾艺术界举足轻重的力量。
(编辑:王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