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席慕蓉:诗像是从心底流出来的

2014-05-15 10:44:31来源:城市快报    作者:

   

  作者:肖明舒


席慕蓉

  人为什么要写诗?普通人能成为诗人吗?怎样才能成为诗人?5月12日,散文家、诗人、画家席慕蓉来到南开大学,以一场名为《隐性的价值》的讲座向同学道出自己多年来写诗的心路历程,其间包含了她对年少经历的回顾和对中国文化的探索,这场讲座凝结着她几十年来在文坛的睿智卓识。

  谈写诗:初中二年级写了人生第一首诗

  那个时候,诗像是从压抑已久的心里流出来的,一切都来得那么自然。

  席慕蓉出生于1943年,她说自己早年虽未经历过战火的洗礼,但性格却在乱世时形成。“我5岁上学,随父母辗转各地,一直以来,我都是个转学生,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年幼的我不知道人类的本性是排斥陌生人的,所以我以为我很招人厌,我以为别人不跟我做朋友是因为我有缺点,不值得别人跟我做朋友。”席慕蓉说,童年的经历造成了她惶恐不安的个性,这使她常常敏感地觉得被别人排斥。

  “生命的难关有时很晚才来,有时很早就来。”对于自己的人生,席慕蓉有这样的感悟。她回想初中的时候,孤独的心情无法排解,一位补习老师送了她一个日记本,这让她觉得交到了一个亲密的朋友,“因为那时,我知道不能再去打扰父母,父母已经够辛苦了,不能让他们再为我担心,而那些说不出来的话我就说给日记听,现在回想起来,这是写作的开始。”席慕蓉说。

  初中二年级时,席慕蓉写了她人生中的第一首诗。从那以后,年少的席慕蓉总会拿起笔把心里的寂寞写下来,虽是稚嫩的笔触,却反映了她内心的寂寞和孤独。席慕蓉觉得,那个时候,诗像是从压抑已久的心里流出来的,一切都来得那么自然。回顾写诗的过程,席慕蓉觉得,即便是一个普通人,想成为诗人也并不难,她引用了著名学者叶嘉莹的一句话:“读诗和写诗是生命的本能。”

  最近,诗人周梦蝶、卧夫、吴小如几位诗人相继去世,每个生命的逝去,都令人唏嘘,也映照出当今诗人的境遇。比如周梦蝶,他在诗坛上的确是个奇特的诗人,除了两本诗集以外,他的一些诗作虽有发表,但一直未能结集出版。和周梦蝶相似,没有出过诗集的还有诗人卧夫,生前他帮助过很多穷困之人,而他自己却一本诗集也没出过。他曾谦虚地说自己的水平不够,但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对诗集的出版市场一直持有疑虑。

  面对诗坛现状,我们究竟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诗歌创作呢?在这种严峻的现实下,针对那些对诗歌创作心存犹豫的人,席慕蓉说:“在创作上最好不要有"自知之明"。创作就是我喜欢,我可能会写好,就这样就好。”

  谈乡愁:直到46岁,才回到父母的家乡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似乎每一个诗人都有乡愁,席慕蓉曾有一首《乡愁》,里面写道:“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席慕蓉说,直到46岁的时候,她才回到父母的家乡—内蒙古草原,受到家乡人的热情款待。事实上,席慕蓉并没有出生在那里,正如诗中所写,她对草原—这个父母的出生地的印象是十分模糊的。她回忆,初次回到草原,令她印象最深的是家乡人为她唱了一首《嘎达梅林》,歌曲叙述了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的事迹,“当时觉得这首歌调子很沉,很好听。”

  之后,席慕蓉几乎每年都会回家乡,在她的眼中,家乡变成了一幅幅画面,隐含着深意,她借学者齐邦媛的一句话说:“年少时有人爱过你、对你期许的人所住在的地方就是我们青春的原乡。”在她眼里,所谓衣锦还乡的人,不是炫耀,而是真诚地展示,“锦衣”是穿给故乡人看的,是你要向他们说,你不曾辜负这些期许。衣锦还乡,是为了重新面对曾经的一切,在此,你告诉所有人,你已努力去达成目标,实现了父母那一辈人在你年少时就为你绘出的美梦。

  现场互动

  记者:写诗是个激情迸发的过程,你如何保持这种持续的动力?

  席慕蓉:我年轻的时候学画,我的同学记者老师:“我画不出来了怎么办?”老师回答:“那你就去看电影吧!”我不是鼓励你们翘课。你面对创作的时候,不要太勉强,灵感真的会来找你的,如果你喜欢诗,其实写不好没关系。我建议你把你觉得写得不好的诗放在抽屉里,不要丢掉,有时翻开看看,你会觉得很感激它们:它们就是无数的我在无数个日夜里遇到的挫折,其实这些挫折是我的财富。

  记者:初中课本中选了你的诗《贝壳》,请记者你是怎么解读这首诗的?

  席慕蓉:我不认为需要解读,这首诗是那样简单,这是我对“造物主”的赞叹,这么微小的生命却有着这么美丽的居所—“贝壳”。

  记者:谈谈你对你母亲的家乡的印象?

  席慕蓉:那里有一条大河,在辽代,河源处有“千里松漠”,母亲说她生活的年代那里有“三百里的松林”。到我去的时候,是1989年,一棵树也没有了,对于这,我写过一篇文章说“我来得太迟了”,我是来向那“千里松漠”道别的。这篇文字发表之后,被从事林业的朋友看到了,他们一共四个人决定植树,2007年,我再到河源,看到小树已经长大了。经过我的文字,一切都有了新的希望,我很欣慰。

  (实习编辑:王谦)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