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你真的读懂“麦田守望者”塞林格了吗?

2016-04-26 14:57:06来源:果麦文化    作者:

   
“我老是在跟人说“见到你真高兴”,其实我见到他可一点也不高兴。你要是想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就得说这类话。

13518243_副本.png

  1980年12月8日晚,纽约曼哈顿区的达科塔公寓发生了惊世骇俗的一幕:摇滚史上最著名的明星——前"披头士"乐队主唱约翰·列侬身中四弹,倒在血泊里。他的妻子小野洋子抱着他的头,痛苦地大叫:"他中枪了!他中枪了!救命!"


  一个矮胖的年轻男子站在不远处,低头呆呆看着手里的一本平装书。几分钟前,他完全是另一副姿态:双腿展开,两手死死地握住手中的点三八口径左轮手枪,对着列侬开了5枪。前两发打中了列侬的背部,接着的两枪打中了肩膀,最后一枪没有射中。


  年轻男子胡乱翻着的那本小说,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公寓看门人对他大叫:"你知道你刚才干了什么吗?""我杀了约翰·列侬。"这个暗杀者异常平静地回答道。接到报警,纽约警署的警官迅速赶到案发现场,逮捕了这位叫做马克·大卫·查普曼的男子。


13518243_副本_副本.png
马克·大卫·查普曼。回忆起射杀事件,查普曼说:"我只听到脑中有个声音,说动手啊,动手啊,动手啊。于是当列侬从我身边经过,我拔出了枪,瞄准他的背部连扣了5次扳机"

  查普曼接受审讯时表示,他之所以杀害列侬,是因为他相信列侬已经变成一个不真诚、卑鄙的伪君子——就像《麦田里的守望者》书里所写的那样。查普曼辩解道,他为保护列侬的纯真而射杀了他,并且认为自己的行为十分正当。


  为证明这一点,在对他的判决聆讯中,他在法庭上大声朗读了塞林格书中著名的“麦田里守望者”言论:“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我知道这不像话。”


13518243_副本_副本_副本.png
1953年美国西奈出版社平装版,封面文案把塞林格气坏了“这本书能让你震惊,让你大笑,让你心碎,但更能让你永远难忘”

  《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于1951年,一经问世立即引发巨大轰动,主人公霍尔顿的红色猎帽也一度成为青少年的潮流装扮。此后每年英文版大约有25万本售出,至今全球总销量约为6500万本。


  约翰·列侬刺杀事件让这本书蒙上了一层“反社会”的色彩,一度深陷负面舆评。在一些美国中学的图书馆,《麦田里的守望者》曾被列为禁书。当然,这并没有对《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文学史上的辉煌地位造成实质性影响。《时代》杂志将它列入“百大英语小说(1923~2005年)”,现代图书馆也将其列入“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大大影响了好几代美国青年。” 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也曾1961年登上美国的《时代》杂志封面。


13518243_副本_副本_副本_副本.png
《时代》杂志封面

  《麦田里的守望者》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我们看到这样一段话:“你要是真想听我讲,你想要知道的第一件事可能是我在什么地方出生,我倒霉的童年是怎样度过,我父母在生我之前干些什么,以及诸如此类的大卫·科波菲尔式废话,可我老实告诉你,我无意告诉你这一切。”


  这段颇具挑衅色彩的开场白就来自书的主人公霍尔顿——一个“愤世嫉俗、郁郁寡欢、离群索居、与世隔绝、迷失方向、玩世不恭”的年轻人,故事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他被学校开除之后两天时间的游荡和心路历程。


133518243.png
《麦田里的守望者》于1983年被引进中国,此为漓江出版社版封面

  16岁的霍尔顿出生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整日穿着风衣,戴着猎帽,游游荡荡,不愿读书。他曾是学校击剑队队长,但是在去比赛的路上把全队的剑都丢在了地铁里。学期结束,他因为5门功课中4门不及格而被开除——这是他第3次被开除,却丝毫不感到难受。他和同房间的同学打了一架,深夜离开学校不敢回家,住进了一家小旅馆。


  霍尔顿在小旅馆见到的都是不三不四的人:异装癖、互相喷水喷酒的男女。他无聊之极,去夜总会厮混,召妓、打架。星期天,霍尔顿上街游荡,遇见两个修女,捐了10块钱。他和好友萨丽去看了场戏又去溜冰,然后决裂。霍尔顿独自去看电影然后喝得酩酊大醉,当他走进厕所把头伸进盥洗盆,才清醒过来。走出酒吧被冷风 一吹,霍尔顿想到自己也许会因此患肺炎死去,永远见不到妹妹菲苾了,决定冒险回家和她诀别。


  霍尔顿最终因为菲苾的恳切要求,放弃了离家出走。不久,他生了场大病,又被送到一家疗养院。以后将被送到哪所学校,是不是想好好用功学习?霍尔顿对这一切一点儿也不感兴趣。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写出这部小说时,塞林格已经自军队退伍、在纽约“隐居”潜心创作五年。


133518243_副本.png

  塞林格是在纽约出生的犹太人,他的青少年时代恰逢大萧条时期,犹太裔作为少数族裔在美国饱受歧视。受时代和家庭影响,塞林格堪称命途多舛——求学经历中曾多次遭遇开除,二战中前往欧洲战场做间谍,据说曾因为目睹战争的残暴而一度精神崩溃。这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塞林格与社会的疏离与防御,此种心理状态也灌注到了《麦田里的守望者》故事中:书中霍尔顿多次被学校开除,且对世界充满敌意——某种程度上,霍尔顿就是塞林格本人的真实写照。

133518320.png
塞林格被称为20世纪西方文坛的怪才。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认为,塞林格同他的角色一样,生活过度挥霍与放纵。

  《麦田里的守望者》写于20世纪50年代。此时,美国刚刚赢得了二战的胜利,堪称世界第一政治、经济和军事大国。整个社会因此陷入了“实利主义”的阶段: 一切都假模假式,人们的精神生活是一片荒原,没有人在意其他人的感受。《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作为一个年轻人。对世人的虚伪和冷漠十分看不惯。


  这本书看起来像一部青春期少年的吐槽大全,不乏绝妙比喻和毒舌金句:


  “嗯,那是十二月,天气冷得像巫婆的奶头。”


  “所有的窝囊废都恨别人叫他们窝囊废。”


  “我老是在跟人说“见到你真高兴”,其实我见到他可一点也不高兴。你要是想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就得说这类话。


  “人生的确是场球赛,孩子。人生的确是场大家按照规则进行比赛的球赛。


  (编者注:这是霍尔顿的一个老师说的)


  “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编者注:这是另一个老师说的,这位老师可能是个性变态。)


  “我由于自己愚蠢,一直以为她十分聪明。我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他对戏剧文学之类的玩意儿懂得很多。要是一个人对这类玩意儿懂得很多,那你就要花很大工夫才能发现这人是不是真正愚蠢。”(编者注:作为文艺工作者,感觉膝盖中了无数箭)


  “不一定是坏人才让人心烦——你可以是个好人,却同时让人心烦。”


  用现在的话来说,霍尔顿或许属于“深度中二病患者”。 “中二”是日语对“初中二年级”的称呼,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初二年级青少年的某些病态自我意识。症状集中表现为:乐于通过表现自己来获得他人认同,尤其喜欢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与别人比较,获得优越感和自信。如果有反对者,他们会感到烦躁、厌恶,觉得自己不被理解。


微信截图_20160420101257.png
1983年,译林版《麦田里的守望者》封面,封面少年颇具“中二病”气质

  《麦田》的日文译者村上春树认为它“非常真实地描写了一个眼见就要从世间堕落的少年的恐惧”,并且说:“想起来,与霍尔顿相同,我对那个叫学校的机构缺乏 好感。我不太喜欢学习,因此考试成绩也不够出色。上课乏味无聊,所以我大多在看闲书。我这个人生性乖僻,但凡上面强压下来的指令,一般都不肯唯唯诺诺。一 言以蔽之,无非是任性妄为,只愿做自己乐意做的事。”


  但杀手马克·查普曼把《麦田里的守望者》当做反社会的教材,恰恰是对《麦》的最大误读。


  如同那段著名的“麦田守望者”言论,“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孩子象征的是世间那些美好而脆弱的东西 ,这些才是霍尔顿(或者说塞林格本人)希望保护而又无力保护的。因为无力和愤懑,所以霍尔顿才用表面上看来反社会的姿态而与这个他所不信任的社会对抗。


微信截图_20160420101257_副本.png
晚年隐居山间的塞林格在愤怒地捶打一个贸然来访者的车窗

  塞林格一生努力与世界保持距离,或许是他早早预料到了世人对自己和作品的误读,也深知自己在现实面前的无力。《麦田里的守望者》大获成功之后,塞林格在新罕布什尔州乡间的河边小山附近买下了90多英亩的土地,建了一座小屋,迅速消失在公众视野。他虽然从未放弃写作,1951年之后他就很少公开出版自己的作品,后期的作品也越来越倾向于东方哲学和禅宗。


  塞林格甚至曾经拒绝美国总统肯尼迪的白宫宴会邀约,理由是:“我不能让自己走进一个‘充满自我’的夜晚——他们在那里为我准备好了太多不切实际的赞誉,譬如总统会邀请我发表演讲甚至发给我一个奖章,而这一切都是我想极力避免的事,因为我怕压制不住自己的虚荣心。”


  塞林格又说:“我更怕总统当面邀请我出任公职,因为我天生就是一个不善于当面拒绝人的人,更何况对方是总统,但如果答应了,我将不能安心写作。”——事实证明,塞林格的猜测是对的,肯尼迪当晚真的是想任命塞林格为自己的发言稿撰写人。


  塞林格的女儿皮基曾因为父亲拒绝“总统宴”而生气不已,但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葬礼那天,她看见父亲在直播的电视屏幕前潸然泪下——这是她有生以来唯一一次看到父亲落泪。


微信截图_20160420101352.png
塞林格画像

  塞林格曾在《麦田里的守望者》结尾写下这样一个经典场景:圣诞节前的某一天,天气很糟糕。霍尔顿看着妹妹菲苾在动物园玩旋转木马。后来下起了瓢泼大雨,其他孩子的爹妈都赶紧躲到木马篷下避雨,霍尔顿还是一直在长椅上坐着。头上戴的那顶后来成为时代符号的红色猎帽虽然能挡点儿雨,全身依然被淋了个透,但他并不在意。事实上,他“突然觉得太他妈开心了,我他妈的几乎要大叫起来,我太他妈开心了。如果你问我这是怎么回事儿,我也不知道。我只是觉得菲苾真他妈好看,她就在那儿一圈一圈转着,穿着蓝色的大衣。我靠,我真希望你也在场。”


  当时,旋转木马上放的曲子是 《Smoke Gets in Your Eyes》,一首经典的爵士歌曲。


  Now laughing friends deride


  Tears I cannot hide


  So I smile and say


  When a lovely flame dies


  Smoke gets in your eyes


    (实习编辑:郑娜)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